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小蔬菜大能量!文山市“菜篮子”工程助农增收
发布时间:2022-06-28 17:30:28
“菜篮子”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文山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积极打造“菜篮子基地”。
利用区位优势 多品种种植
古木镇布都村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历年来,村民们以种植各类蔬菜和经济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当地有句话这样说:“只要人不懒,都种得吃!”
记者来到布都村,村民常玉成夫妇正在蔬菜地里干活。今年,他家栽种的蔬菜有茄子、黄瓜、西红柿、油菜、豇豆等,还种了一些万寿菊。常玉成介绍,去年种植的青菜市场行情不好,有一些亏损,但栽种的种类较多,亏损的部分不仅从其他蔬菜上找回来了,还有得赚,这也坚定了他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
“去年,我除去所有种植成本,利润有30%,一季收入2万元左右。今年我扩种了豇豆、黄瓜、西红柿,我们的地都不闲着,冬天就种青菜、白菜,都是轮作。”常玉成笑着说。
常玉成的蔬菜主要供应文山州8个县(市),今年扩种后,妻子桂永慧果断辞职回家跟着一起干。这样既能与丈夫齐心协力搞好生产,还能照顾到孩子,夫妻二人一起努力奋斗的日子也更加自由和甜美。
据了解,布都村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小葱、玉米、豆类等各类应季蔬菜近400亩,是文山城区的菜园子,2021年仅蔬菜种植就助农增收近200万元。
家门口种地 就业又增收
在新平街道迷洒社区,记者看到,连片种植的小葱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种植户们正在一间间小房子里忙活着,冲洗泥土,摘掉烂叶,打包成捆,不一会儿,一捆捆新鲜的小葱结对而立。
“葱每年熟三季,一年纯利润3万至4万元,自己忙没时间去卖,就批给蔬菜批发商卖。”沙洪彬说。
沙洪彬是迷洒上寨的居民,之前外出务工,但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便又回到家乡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有人要到家门口投资栽种小葱,这让他看到了商机。2019年,他用自家部分田地种小葱,当时因为量少,他和妻子、父母4人就忙得过来。这次尝到甜头之后,他便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租田地扩种到10余亩,还联络了一批固定的批发商,种植的小葱不愁销路。
小葱种植也为迷洒上寨周边无法外出务工的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居民宋光美介绍,她家因为情况特殊没办法出去打工,她就在葱地里做零工挣些零花钱,同时能够照顾到家里。“如果不下雨,一个月下来可以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到了零花钱。”宋光美说。
迷洒社区充分利用农田区位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应季蔬菜。近年来,该社区的迷洒、黑卡等村主要种植鲜玉米、豆类、辣椒、生姜等近3000亩,带动就业人口900余人,吸引返乡人口200余人,助农增收近2000多万元。新平街道还将利用区位优势,在辖区内继续优化种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引进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多举措助推打造文山菜篮子。
推进绿色食品牌 打造文山“菜篮子”
近年来,文山市抓住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效益趋好的有利时机,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蔬菜,把蔬菜种植面积真正落到实处。目前,2022年第一季度蔬菜共种植蔬菜76193亩,其中主要种植大白菜、萝卜、辣椒、玉米、生姜等。各类蔬菜种植面积有增有减,价格与去年相比有所增长,种植户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收获产量11.43万吨,农业产值1.07亿元。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采霞)
(编辑:刘梅 排版:李法楠 审核:侯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