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市:秉烈清水井的华丽脱变

发布时间:2022-08-01 15:07:14  

文山市秉烈乡清水井,一个藏于半山的彝族村落,满眼是清新的绿,耳畔是虫鸣鸟啼徜。徉在乡间小道,家家户户“景观院”,村内遍布“小游园”,仿佛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揉进了时光里。

村庄美得惊艳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走进秉烈乡清水井村,一幅幅漂亮的墙画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道路两旁,竹篾编织的精美篱笆、娇嫩美艳的盆栽引人入胜, 蝶舞花香、蝉鸣蛙叫、风一吹清凉的样子都有了,置身于村内,恍若走进一幅江南水墨画,朗润、灵秀而静谧。

家家户户“景观院”、村内遍布“小游园”,畅游在村内,会被村民家中各式各样的盆栽所吸引,在多彩的盆栽点缀下,每一户人家的庭院都被装扮得十分漂亮,村内道路两旁还俢砌了形式多样的小花台,不仅供游人观赏,还多了村民闲暇休憩的地方,属实妙哉!

进入村民赵毕兴家,其家中的自制盆栽十分“吸睛”,了解后得知,这是用废旧木桩制成的新颖盆栽,在赵毕兴的一双巧手下,原本的废旧木桩摇身变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极具观赏价值!

“我之所以像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游客看,给村里的群众看,大家一起学习,因为家家户户都像这样设计,家乡就越来越美丽,我们自己住起来也很舒服。”赵毕兴说。

“臭水井”变“清水井”

谁曾想,眼前如此美丽的村庄,曾经却被称为“臭水井”!“脏、乱、差”曾是它的代名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更是曾经的普遍现象。由于村内两棵大树脚下有一个可以自然出地下水的蓄水池,因树叶飘落、蚊虫繁多,且长时间无人打理后水体巨臭无比,由此当地群众一直称之为“臭水井”。直到后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当地彝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内重建了一个容积约3000立方米的新蓄水池,池水清澈透亮,村内环境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于是“臭水井”也变成了清水井。

现在改造后的水井,不仅围上了独具特色的护栏,外围还砌上了彩色石花台,村民还将废旧轮胎染成漂亮的彩色,镶嵌其中作为点缀!水池上还养殖已进入花期的多品种水生植物,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内心也多了一丝宁静与恬淡。

除了改造老水井外,清水井村的后山上也开始修起了健康步道,正值盛夏,走进后山,脚步和灵魂都跃跃欲试,想在深山里聆听鸟叫蝉鸣,想在落日下追寻凉爽晚风,仿佛一瞬间所有幻想在这个静谧的村落都得到了满足!

秉烈乡丫科革村委会清水井村村民王李芬说:“能生活在现在的年代,我们很幸福,家乡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子孙后辈也能生活得更幸福,我们作为老一辈很感谢党和政府!”

“三个工作法”全域打造特色美丽村庄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以来,秉烈彝族乡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翻身战”为契机,采取“党委推、支部带、党员率、群众干”的模式,推动清水井自然村人居环境完成华丽蜕变。以党建引领干,进一步找准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突出组织引领、责任引领、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三个工作法”,有效破解人居环境治理的“老问题”,走出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格局,推动清水井实现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续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

如今的清水井,民风淳朴依旧,村容整洁如新。崭新的清水井已经成为奋进秉烈的靓丽新名片,更是彝乡全体党员群众秉初心誓同舟、烈青春促创新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秉烈乡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践行三个工作法,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按照“55121”思路,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绿美村庄建设,全域打造特色美丽村庄,全力擘画秉烈彝族乡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葵)

(编辑:刘梅 排版:李法楠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