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廖世敏:上寨村的“农民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1-09-02 23:49:46
苍苍青山抱村合,排排小楼映眼帘,面面红旗迎风展,家家户户喜笑颜,田园风光现眼前……一踏进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记者就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村主干道宽敞整洁,村舍整齐美观,风吹稻田,碧浪翻滚,日照基地,药材吐绿,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新气象!
在这里,有位村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上寨“农民科学家”,他就是“1990年云南省工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1992年度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廖世敏。
在山豆根党员种植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今年已61岁,但容光焕发,积极创业的廖世敏。和记者说着话,他很自然地走到一棵山豆根苗前,用手捏住了一条正爬在枝条上的虫子。“这种虫子叫蛀茎螟幼虫,会钻蛀山豆根的茎部及枝条,造成内部完全中空,最后地上部分会枯死。”廖世敏一边介绍一边笑呵呵地说,“今天下午,我预定的化肥和农药就要到了,到时候好好治治这些家伙。”
苦学苦干,实现“吨粮田”
1960年,廖世敏出生于上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当时正处于生产队大集体时代,他自小就饱受“填不饱肚子”的苦。由于家里贫苦,廖世敏读完小学五年级后就回家干活了。但小小年纪的廖世敏却有着一颗热爱科学的心,一有空就拿着相关书籍学习,“如何端牢手中的饭碗,让大家吃得饱”成了他苦苦“钻研”的难题。
1978年,年仅18岁的廖世敏得到了到富宁学习杂交水稻种植的宝贵机会,他立志一定要解决村民温饱难题。农业科技学习,讲究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水稻泡种、湿润育秧都需要亲自上手,白天得从早到晚在田里搞种植,晚上得集中学习理论。面对这种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工作,大部分人承受不住,都半夜偷偷跑回家了。廖世敏也有过多次逃跑的念头,但每每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过着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1979年,富宁县杂交水稻种植实验成功时,田蓬镇外出的136人中,仅剩廖世敏在内的18人学成返回,而他也成了家乡的骄傲。
1980年,廖世敏开始在自家试验田地种植杂交水稻和杂家苞谷,自掏腰包买种子、化肥。试验期间,他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总是卷起裤脚就下田地,记录试验水稻、苞谷生长期的细微变化,掌握第一手详实的资料。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1987年,终于实现了水稻亩产超过2000斤,实现了“吨粮田”!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寨人,实验成功后,廖世敏立即带领上寨村民种植杂交水稻,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经过不懈努力,上寨村的水稻总产量达到近14万斤,亩产量约达到1200斤,人均有粮约达到600斤,改变了饥荒惨象,解决了全村的温饱问题。上级部门得知上寨村出现了“吨粮田”,为了推广经验做法,在上寨村召开了省州现场会。
落叶归根,产业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廖世敏的父亲是上寨村第一个包工头,受父亲影响,廖世敏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兴趣。在实现了粮食不愁吃后,“抓经济”成了廖世敏的主要“研究”方向。说干就干,1990年,廖世敏顺应国家改革开放大潮,带着本家族弟兄、村民外出搞工程创业去了。30多年的外出打拼生活,廖世敏累计带领村民务工40万余人次,为上寨村培养了18支工程队和80名设计、建筑技术人才。
2019年,上寨村紧抓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人才等关键要素,将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作为带动群众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实施优秀回引人才培养工程中,号召在外经商办企的村民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受到家乡的号召,一直在外打拼、积攒了可观财富的廖世敏有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家乡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现在自己有了能力,家乡需要我,我肯定是要回来支持家乡建设的。”廖世敏说起返乡发展产业的初心,作为一名党员,听从组织的安排和号召,率先垂范,义不容辞。
上寨村优越的土壤环境,宜人的气候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廖世敏于2019年返乡后便开始谋划种植山豆根,他先后到广西、贵州等地实地考察山豆根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回来后就开始自己实验种植了5亩。“刚开始时,村民们都只是在观望,因为大家之前都没有种过山豆根,害怕种下去白忙活一场。”廖世敏说,种了一年后,村民们觉得有点靠谱了,他就自掏腰包买了苗回来分给村民。“你看,这些都是我自己出钱给他们买的苗,大家一起种才能扩大规模。”廖世敏指着不远处一块栽种山豆根的地说。
2020年,廖世敏又在村里带头种植了10亩生姜,产量突破了一万斤,除去成本外,一亩有3万多元的利润,产值30余万元。村民们看到廖世敏种植成功后,纷纷向他取经。购苗途径、施肥除虫方法,廖世敏从不藏着掖着,他像当年带领村民种植杂交水稻一样,再次将种植生姜的经验倾囊相授,“共同富裕,共建美好家园”一直是他最大的追求。因为2020年生姜卖价较低,廖世敏专门跑到贵州、山东等地引进了优良生姜品种。在廖世敏的示范带动下,截至2021年6月,上寨村共种植生姜600亩。此外,廖世敏也示范种植了10亩重楼。
“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上寨村,他和我要了一些重楼树苗,发展了一片重楼种植基地,再过几年就有收益了。”说起儿子,廖世敏满满的自豪。上寨村62户人家,目前已有60户返乡创业,在廖世敏等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上寨村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目前,上寨村重楼种植203亩,石斛种植400亩,黄精种植65亩,苹果梨种植650亩,山豆根种植25亩,八月瓜示范种植5亩,金银花示范种植5亩……实现户均产业达31亩,按三年的发展期,预计到2024年,上寨村将实现产业经济破亿元。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多年来,廖世敏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尖,在温饱年代,他是农业科技先锋,带领上寨实现“吨粮田”;在发展时代,他是群众致富带头人,带动上寨产业发展日益红火,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他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科学家”,在上寨这片土地上,他将继续书写希望与未来!
(记者:王丽娟 李沅璟 唐雪娇)
(编辑:熊明刚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