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马蜂窝变“金窝窝”!坝心乡“空中产业”为群众插上增收“翅膀”
发布时间:2022-03-31 15:48:45
养蜂产业被称为“甜蜜事业”“空中农业”,有着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特点,深受不少农村群众青睐。近年来,文山市坝心乡逐渐刮起“养蜂潮”。胡蜂曾因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让人望而生畏,人们往往“谈蜂色变”,但在文山市坝心乡,当地几名青年将胡蜂进行人工驯养从而增收致富,让“谈蜂色变”转变为“闻蜂则喜”。
养蜂产业初步成型
春天的坝心乡,放眼望去一片葱翠,四下清爽宜人。在高笕槽行政村龙树边村,一个个白色大棚里“嗡嗡”声不绝于耳,一排排白色蜂箱整齐排列,蜂箱里的胡蜂个个膘肥体壮,酣甜进食。90后养蜂青年王加伍正穿梭于蜂箱间,细心地查看胡蜂情况。
“胡蜂有一定危险性,通过人工养殖胡蜂不仅能规避它的危害,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王加伍说,他从小就喜欢研究胡蜂,2014年开始在网上学习专业养蜂知识,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学会了蜂王交配、过冬、醒王、练王、筑巢、取毒、取蛹、野外放养等知识。试养成功后,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养殖胡蜂,主要养殖黄脚、黑盾、七里、红娘4个品种的胡蜂。
王加伍养殖的是早期蜂,比市场上的胡蜂早上市一个月,所以价格也更高,卖到230多元一箱,目前销路不错。今年他养了800多箱胡蜂,能卖出去550多箱,实现10万余元收入。
王加伍算是坝心规模养蜂的第一人,他的养蜂技术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除了坝心本地人外,周边县市的养蜂爱好者也前来拜师学艺。“我喜欢养蜂,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学习,打算学好回去自己发展养殖,初步打算养殖3000多箱。”来自红河州开远市的王飞便是学徒中的一员,如今他到基地学习已经4个月了。
做好绿色养殖
胡蜂养殖产业能充分利用坝心乡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深挖林下经济增长潜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探索发展林下养殖,从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胡峰养殖是门新兴产业,不砍一棵树,不争一分地,是山区绿色可发展之路。”高笕槽行政村陈家寨村胡蜂养殖大户汪国昌说,2009年他从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毅然决然回乡创业,今年是规模养蜂的第四年,已经发展胡蜂养殖1500余箱,今年能有近20万元的收入。
“一般情况下一个蜂箱只放一只蜂王,每天都要查看情况,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在13~28摄氏度之间。”汪国昌介绍,胡蜂管理的关键是冬天保护雌种蜂安全度过冬天,春天引导早筑巢、多筑巢,在训练期间主要做好营养的补充,喂食、喂水、延长光照、为蜂场消毒打扫等都很重要。
汪国昌说,每年9月底,胡蜂开始脱离旧巢,迁移到适宜的场所越冬,这时最适合收集群蜂。第二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后,越冬蜂开始苏醒散团,此时就要立即投入蜜蜂、蜂蜜水、蚂蚱等进行人工饲养,喂养至4月中旬,才可放蜂出笼,回归大自然筑巢。放蜂出笼也并不是打开笼子就可以,每到4月中旬,养蜂人需要寻找合适蜂王筑巢的位置,将蜂王在蜂箱内筑好的蜂胚安置好,并不时观察,直到收蜂季来临。
做好林下经济文章
坝心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王辅昌介绍,在王加伍、汪国昌这样的胡蜂养殖户的影响和带动下,现在很多群众已经看到发展胡蜂养殖产业收益高、见效快的前景,一些持观望态度的群众也开始学习养蜂技术,尝试起胡蜂养殖。同时,为形成林下养蜂规模,凝聚发展合力,坝心乡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尝试将农户各自散养的胡蜂集中起来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使胡蜂养殖产业也从原来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变成了规模养殖。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很关键。王辅昌表示,坝心乡将立足新发展机遇,做好林下经济大文章,重点扶持林下养蜂产业,让胡蜂养殖在坝心乡多点开花,让“空中产业”进入家家户户,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葵)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