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砚山:用好用足七大特色优势 闯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3-09-01 09:21:17  

 8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发布了

《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拟将北京市平谷区等100个申报单位

纳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其中

文山州砚山县拟入选

近年来,砚山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并结合砚山优势条件,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产业政策持续发力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并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战略为砚山县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砚山县 2016 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8 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云南省砚山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9 年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2020 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互联网+”农产品村进城试点县、被列为“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县之一,2021 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被中国蔬菜协会评为“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诸多荣誉的获得,为砚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随着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农业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发展砚山绿色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

砚山县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彝族弦子舞、壮族草人舞、弦子制作工艺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土地平整开阔,总耕地面积达 220 万亩,境内坝子众多,有 3000 亩以上的坝子 35 个,其中平远坝子有 27.5 万亩,是云南省八大坝子之一。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16.5℃,无霜期300 余天、光照充足、四季温和。全县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 5 个土类,11 个亚类,17 个土属,31个土种。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贫乏,偏酸,耕作层较浅,氮、磷、钾含量少且不协调。其中,红壤性耕地 63.4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68.7%是蔬菜、三七、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繁种的区域。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砚山县是云南外接东盟、内联泛珠的主要通道;是滇东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处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咽喉”部位,是云南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砚山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中优势日益凸显,砚山工业园区于 2013 年被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工区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砚山已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优化

经过长期发展,砚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粮食(含冬马铃薯)、蔬菜、生猪、肉牛、三七、水果、中药材等为主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成效显著。砚山县围绕蔬菜、辣椒、生姜三个类别的产业重点发展,充分发挥砚山县的资源和区位等优势,聚集人才和资金,逐步形成一个有集聚力、影响力的蔬菜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市场上打响“砚山蔬菜”品牌,抢占市场份额,促进本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 年蔬菜种植面积达 82.99 万亩,总产量 88.2 万吨;农业产值 21.07亿元,加工产值达 35.8 亿元,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 1.7:1;新型经营主体蔬菜产量占比达到 42%以上;完成培育省级蔬菜龙头企业 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5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上龙头企业 1 个,家庭农场 22 个,绿色食品认证 53 个,完成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认证 7.92 万亩;培育“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 10 个,省级“10 大名品”2 个,获“全国辣椒十强县”称号;建成蔬菜田间交易市场 7 个。

蔬菜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按照组集群、抓协同、补短板、强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生产端、加工端及市场营销端,全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支持。砚山县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涉及 19 个主体 23 个项目。建成蔬菜冷库及基础设施 11 座共 32500m³,年可增加冷藏保鲜农产品 15000 吨以上,提高蔬菜产品的利用率,增加辣椒收储泡池 197 口,年收储辣椒达 20000吨;完成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建设 7 座,脱水生产线 24(条、套),年处理蔬菜脱水 21950 吨,年增加收入 2600 万元,通过脱水加工等项目的实施,新增带动就业 300 余人,人均增收 5000元以上;蔬菜产业集群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以稼依镇为主的蔬菜加工区,以阿猛镇、干河乡为主的辣椒、生姜收储区,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绿色发展,解决辣椒、生姜销售、仓储等难题。辐射带动周边县(市)蔬菜产业发展,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对稳定粤港澳地区蔬菜市场供应,推动地区之间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农产品冷链仓储能力显著提升

砚山县以“夯实基础、增量提质、跨越发展”为目标,全县大力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自 2014 年以来,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集群”等项目实施,全县冷藏保鲜库达 207座 37542 吨(196295m³),果蔬年预冷量 629000 吨,果蔬冷库年贮藏量 197000 吨;肉类冷冻处理能力 1050 吨/批次,肉类冷库贮藏能力 5250m³,肉类冷库年贮藏量 683 吨;乳品冷库贮藏能力 180m³,乳品冷库年贮藏量 9125 吨,为我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合力。

产业品牌效应初显


近年来,砚山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中澳生物资源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工程中心建成运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站、云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种子产业工程中心、云南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文山州辣椒研究中心、中(国)-荷(兰)砚山花卉产业双创示范园落地;云南省第一批专家工作站玉米、辣椒 2 个专家工作站落户砚山;全州首家三七科技体验馆在成都开馆。砚山县以中康、松南为代表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砚山蔬菜”品牌逐渐成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

科研合作优势突出

砚山县积极与省内外院校开展科技结对,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多年来与云南省农科院、湖南省农科院、贵州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县累计拥有省级技术中心 2家,州级技术中心 5 家,省工程研究中心 3 家,院士工作站 3 家,高新技术企业 9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60 家,省级经合组织 1 家,成立蔬菜联盟 1 个,省级优质种子种苗基地 1 个。科技特派员131 人,省级高层次特殊人才 11 人,州级科技创新人才 3 人。整合资源开展辣椒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辣椒产品开发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截至目前,选育出高产、抗病性强、适合砚山地区栽培的辣椒品种“云干椒 3 号”“云干椒 7 号”“云朝天椒 117”“云朝天椒 157”“文辣 3 号”“文干椒 1 号”等,并在生产上示范推广。砚山县自主选育蔬菜新品种 8 个,其中“砚辣 1 号”等辣椒品种 4 个,“砚黄 2 号”等番茄品种 4 个。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将加快推进砚山县高原特色产业现代要素集聚、链条延伸、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砚山县蔬菜水果优势主导地位,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绿色、有机生产,打造“砚山蔬菜”“好享砚山”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附加价值,充分发挥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旅融合发展水平,有效促进蔬菜水果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全县农业产值将大幅提升,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文字整理:谢思思 来源:砚山县农业农村局)

(编辑:谢思思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