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两型合作社,绘就沃野“丰景” 创新组织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式”作战
发布时间:2024-11-29 09:29:16
文山州以最适宜烟叶生长的光热水土资源,成就了全州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烤烟,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好“丰”景。
img15
成立综合性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升级组织模式、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建构联结机制、推动烟区产业兴旺,自我造血强内力、擘画乡村振兴蓝图……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两型合作社为抓手,为现代烟草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阳光斜洒在麻栗坡县大坪镇的大地上,一位六旬老人缓缓走来,他的步伐虽显蹒跚,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我从24岁开始栽烤烟,是一片一片金叶子换来了如今的好日子,陪伴我一步一步走向小康,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老人边走边诉说着对烟叶的深情厚谊。这位老人是大坪镇大坪村的村民常友发,由于长年累月在烟地里劳作,他的脸被岁月雕刻得沟壑纵横,双手粗糙得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沧桑。
1987年,云南省政府按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把文山州列为发展优质烤烟的新烟区,开始纳入全省种植计划,下达全州烤烟种植计划1.5万亩,并在各种烟乡(镇)设立烟叶收购点开始收购烟叶。那年夏天,刚满24岁的常友发拿起锄头,乘着政策的东风,从此走上种植烤烟的道路。这条路,一走便是30余载。
常友发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的烤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对烤烟种植一窍不通的新手。那时,烤烟对他来说,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没经验、没技术,就学呗!别人理墒栽烟,我就跟着去烟地帮忙干活,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时间一长也掌握了一些门道。”回想当年,常友发感慨万分,“那时我们用营养袋育苗,工序别提有多复杂了,而且用的都是需要半夜起床加燃料的土烤房,一到烘烤季,每个人都得顶着个黑眼圈!”
时光飞逝,常友发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变化。2013年,文山州开始推进烤烟综合型合作社建设,从烟苗培育到烟叶烘烤,为烟农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麻栗坡县惠农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姚斌走进了常友发的生活。“发哥,种植烤烟就如同养娃娃,刚移栽的烟苗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地膜就是给他盖上的被子,确保这个小娃娃在保温保潮的环境下无忧无虑地生长。烟株进入旺长期,就像娃娃迎来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就需要揭膜培土,灌根、施用硫酸钾等,让它茁壮成长。”常友发的烟地里,经常出现姚斌的身影,他一边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一边挥起锄头示范,巧妙的比喻经常引得烟农捧腹大笑。
有了专业化技术指导保驾护航,常友发凭借着一股不懈钻研的干劲,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和致富带头人。10年间,只要有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在烟田起垄、小苗移栽、覆膜增温、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烟叶烘烤等新技术运用中,他都先学先试,一丝不苟。为了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常友发还自学了相关知识,并积极请教烟站技术人员、合作社辅导员、同村烟农,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经验,成为附近有名的“土专家”。
自2013年以来,在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带领下,全州发展综合型合作社27家,服务1.4万余户烟农,从零散小规模传统农业种植发展到综合型合作社统一管服务、管工人、管市场、管推广,不断推动烟草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新征程,我们农民作为先行者,愿意扎根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在这片农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常有发说。
模式升级
“小队伍”服务“大民生”
从单一技术指导到高质量融合发展,合作社由“弱”到“强”,村民由“散”到“聚”,产业由“分”到“合”,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红火了,走上了一条致富新道路,也吸引了无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麻栗坡县大坪镇上凉水井村的“95后”青年蒋福德就是其中一个。2020年春节,回乡探亲的一次偶然机会,蒋福德深入了解到现有烤烟政策、生产方式后,毅然辞去外省的工作,踏上了回乡种植烤烟的路,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新农人”。
从2020年返乡种烟至今,蒋福德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0多亩,盖上了新房、开起了新车,日子可谓过得红红火火。从外出打拼的“城市打工人”,到返乡种烟的“乡村新农人”,蒋福德是如何过上甜日子的?
答案就在专业化服务队伍里。两辆大型耕地机在广袤的烟地来回穿梭,机器轰鸣,铁犁翻滚,在农机手们熟练而精准的操作下,不一会儿,原本裸露的土地便披上了一袭崭新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红褐色“外套”。仅用一上午的时间,十多亩烟地便已完成耕作,原本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合作社为我们组建了专业化机耕队伍,只需用手机在‘云滴农机’平台下订单就能预约服务,不仅方便快捷,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而且价格还公开透明,专业化水平又高,别提有多省心了!”谈及专业化机耕队,蒋福德笑盈盈地分享道。
专业化机耕队的组建,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红利”,刘成孝就是其中一位。在马达村,他不仅是一位种烟“老把式”,还是专业化机耕队“铁牛”的操作者。作为村里第一批取得大型拖拉机驾驶资格的农户,听说合作社组建机耕队,他便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机耕手。“以前把家里的烟地翻完后就没事干,加入专业化机耕队后,工作任务排得满满当当的。我只需要坐在拖拉机上操作,不仅省时省事,还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刘成孝高兴地说道。
今年,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紧扣“156”项目推广机械专业化服务,引导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动员机耕能手,成功组建深耕深翻及整地理墒打塘专业化服务队15支,为提升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展农机专业服务队伍带机、带技流动跨区辐射作业和服务大农业,实现需求线上对接、平台调度、线下实施、服务全程追溯。“今年,我们专业化机耕队累计服务烟地5000余亩,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麻栗坡县惠农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如成介绍道。
专业化机耕队为现代化烟草产业注入新动能,而专业化烘烤队的出现,让蒋福德这样的新烟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种植烤烟期间,在烟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蒋福德田间地头的烤烟枝繁叶茂,翠绿的烟叶迎风摇曳,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俗话说“烤好一炉宝、烤坏一炉草”,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烘烤环节,蒋福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怕一不小心就功亏一篑。得知合作社组建专业化烘烤队后,蒋福德的忧虑便烟消云散,他满怀信心地说:“有了专业化的烘烤队伍,我放心得很!每天只用做好地里的活计,就等着通知来出炉就行!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文山州推行专业化服务的初衷。聚焦农业、农民需求,围绕“惠农、利农、便农”目标,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引导合作社组建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五个专业队,提供全托管式、套餐式、定制式专业化服务。实现合作社100%商品化育苗,确保培育充足、适龄、整齐、无病的烟苗,满足移栽需求。全州烟叶生产犁、耙、起垄环节机械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打塘环节达到70%以上、覆膜环节达到60%以上;无人机飞防及大型植保机服务面积占比超过65%。实行采烤一体化专业化服务,保障烟叶质量的同时实现减工降本。通过专业化分级和集中运输的一站式服务,使烟农交售烟叶变得更加方便、轻松,推动烟叶生产全过程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像蒋福德一样的返乡种烟者还有很多,他们在专业化服务的帮助下、在合作社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果”。
产业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硬支撑”
为了弥补综合型合作社在种植规划和烟农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短板,2022年以来,文山州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推动村党组织领办成立种植型合作社,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作用和烟草带动优势。努力构建种植型合作社统筹要素管理、种植主体专注组织生产、综合型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的新模式,更好地彰显出合作社“姓农、属农、为农”的属性,实现“两型”合作社互补发展。
谈及种烟20多年来的变化,周云柏感慨万千,“以前都种自家的土地,种一亩两亩烤烟,只是为了赚点零花钱。”近年来,土地流转在烟叶生产中变成大趋势,在大坪镇,许多农户选择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像周云柏这样的种烟能手,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民的额外收入。“我家每年都会流转大约20亩土地,往年闲置的土地增加了我的额外收入,实现了双赢,对这种‘流转增收模式’我们双方都很乐意。”外出务工的村民彭达川表示。
“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今年在大坪镇党委的支持下,我们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土地流转,把村里零散的土地盘活流转给村集体,化零为整,成功流转土地1200余亩,主要用于种植烤烟等作物,直接带动群众就业600余人,让土地‘流’出了活力、产业‘转’出了后劲。”麻栗坡县金耀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彭汉国介绍道。
彭汉国所说的土地流转模式,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土地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文山州依托种植型合作社对集体土地进行整合与规划,落实基本烟田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协调农户间自行调换整合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同时,鼓励、引导多主体、多业态土地流转模式,统一规划烤烟种植与其他产业布局,为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烟叶生产格局打牢基础。今年,全州落实100亩以上连片烟田比例达81.5%,同比提升1.5%。
在推动土地流转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文山州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与朱有勇院士团队合作,严格精选区域,连续3年累计开展粮烟协同示范2万亩,每年辐射带动全州种植烟后作物10万余亩,形成稳定的“粮+烟+N”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构建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的“三稳”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响应号召,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采取“烟草部门+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与龙欢酒厂、茅台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发展与烟叶产业协调组合的高原特色多元产业,形成“烤烟+苦荞”“烤烟+高粱”等双订单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拓展烟农增收渠道。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更为烟农们拓宽了增收渠道。
走进上凉水井的田间,金黄色的苦荞穗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36岁的烟农雷必路在烟地里查看苦荞长势。“今年,我在合作社规划的土地里种植了30亩烤烟。9月烟叶采收后,合作社又统一规划种植苦荞,烟后肥沃的土壤不仅为苦荞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分,还能缓解连作导致的土壤滞病。今年真正实现了一地多产,一田多收。”谈及收成,雷必路的脸上堆起了笑容。
小小的苦荞,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系着产业兴旺,有效盘活了烟后闲置土地,走出了一条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强劲造血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初冬时节,田野间已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凉意,而大坪镇上凉水井村的村民们心里却洋溢着阵阵暖意。2023年以来,上凉水井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种植羊肚菌,让小小羊肚菌摇身一变成为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的“致富菌”。
羊肚菌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珍稀食用菌,香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素有“山珍之王”的美誉。瞄准种植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2023年麻栗坡县金耀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彭汉国萌生了在烤烟育苗地种植羊肚菌的想法,他说:“大坪镇冬无严寒、空气湿度高,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规划闲置的地块还可以让烤烟育苗地实现‘二次生金’”。据了解,合作社2023年探索“育苗小棚+羊肚菌”种植模式,全面盘活闲置烤烟育苗小棚的同时,邀请国内食用菌种植专家到现场指导,为羊肚菌种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产+销”全链布局,初步形成以羊肚菌为主打商品的特色菌类种植产业,着力打造麻栗坡鲜菌“帝王”品牌效应。2023年,金耀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羊肚菌500余斤,实现总收入6万余元,为当地劳动就业创收3万余元。今年计划种植羊肚菌3亩,预计收入8万余元。
“发展羊肚菌,不仅有利于我们村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土地、资金、资产多形式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村民雷连波表示,“最重要的是可以跟着合作社在家门口务工,收入稳定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羊肚菌的种植不仅丰富了麻栗坡的产业形态,还增强了种植型合作社“自我造血”功能,拓宽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渠道,让烤烟育苗小棚的闲置期变为赚钱的黄金期,令冬闲地成为增收地,小小羊肚菌撑起了“致富伞”。
麻栗坡县金耀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个例,仅是全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踏着新时代的鼓点,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构建起“村社农一体”利益联结机制,蹚出了一条经济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振兴之路,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何颖 文/图)
(编辑:郭韦 排版:陆军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