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小商经济大作为:以绣花功夫织就边疆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5-20 17:01:13  

滇东南的晨雾中,麻栗坡县“红旗工坊”的缝纫机声正奏响一曲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这座投资仅200万元的“微型车间”,以每天4000面旗帜的产能,不仅激活了边疆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更以创新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在传统招商思维聚焦“大项目、大资本”的当下,麻栗坡县的“毛细血管”策略与“小商经济”模式,以其精准破题的智慧、多维创新的活力、制度赋能的巧思,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精准破题:以小微切口激活县域经济“末梢循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但其发展常受制于资源禀赋薄弱、产业基础滞后等现实困境。麻栗坡县的选择颇具启示意义——与其追逐难以落地的“参天大树”,不如培育生机盎然的“灌木丛林”。通过引进27个项目中19个投资额不足500万元的“小微项目”,当地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200余个,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这种“毛细血管”式招商,精准对接了山区县的现实需求:既避免了盲目追求规模导致的资源错配,又以灵活模式激活了存量人力资源。

“红旗工坊”的实践更是这一理念的典范。浙江旗王公司虽为“小商”,却是全国国旗、党旗生产的“隐形冠军”。通过引入这一企业,麻栗坡不仅盘活了本地劳动力,更将就业半径从37公里缩短至3公里,单亲母亲就业率提升42%,留守儿童数量下降28%。这一数据背后,是“家门口车间”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产业布局不再悬浮于宏观叙事,而是深深扎根于“15分钟就业圈”的微观场景。当缝纫机声替代了留守儿童的孤寂,当母亲们的巧手编织出家庭收入的保障,县域经济的振兴便真正浸润到民生肌理。

模式创新:四维重构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红旗工坊”的成功绝非偶然,其价值创造呈现生产、管理、文化、社会的四维重构,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生产维度,AI裁剪系统与物联网品控体系的应用,使人工效率提升3倍,瑕疵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展现了“小体量、高精度”的现代工业特质;在管理维度,“家庭友好型”弹性工作制打破传统工厂的刚性约束,允许员工兼顾育儿、务农等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温度;在文化维度,“边关红旗故事墙”将产品与戍边事迹关联,赋予旗帜精神内核,使产品溢价率提升30%,实现了“制造+文化”的增值跃迁;在社会维度,“1+N”带培模式以技术传播网络激活乡村内生动力,23名“技术种子”带动7个家庭作坊,构建起“中心工坊+卫星车间”的产业生态链。

这种多维创新打破了人们对小微企业的传统认知——它们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低端代工者,而是能够整合技术、文化、社会价值的创新主体。麻栗坡的实践证明,小商经济完全可以通过模式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制度赋能:治理转型激发“小商经济”乘数效应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麻栗坡县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集成商”的角色转变,为“小商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箱”,涵盖厂房免租、设备补贴、用工培训等12项专项政策,直击企业痛点;创新推出的“就业贡献奖励”与“工坊贷”,以预期订单为质押破解融资难题,展现了政府服务的精准性与前瞻性;而“薪金宝”理财计划通过政府贴息提升员工储蓄收益,则体现了“发展成果共享”的民生导向。

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在县域经济中尤为显著。据统计,每引进一家“红旗工坊”类企业,可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5个关联业态发展。学府路商业街半年新增商铺11家、租金上涨25%的“一企兴一街”现象,正是市场活力被激活的明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良性循环,为边疆县域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边疆振兴:小商模式筑牢稳边固边民生基石

在麻栗坡,小商经济的意义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边疆治理的战略抓手。“红旗工坊”创造的“三三制”就业结构(留守妇女、返乡青年、轻度残障人士各占三分之一),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更强化了边疆稳定。12名界务员家属的稳定就业,使17个边境村寨的守边力量更加牢固;猛硐乡瑶族刺绣工坊将民族工艺与国防教育结合,大坪镇“界碑养护服务站”增强边民国土意识,这些创新实践将经济发展与守边固边深度融合,实现了“稳民生”与“稳边疆”的双赢。

边疆地区的振兴,需要经济与治理的双重赋能。麻栗坡的探索表明,当就业机会与家国情怀交织,当产业振兴与边疆安全共振,“小商”便能释放“大能量”。这种“经济+守边”的模式,为268公里边境线勾勒出一幅“发展促稳定、稳定保发展”的和谐图景。

以民为本,绣出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站在“红旗工坊”的观景平台远眺,猎猎飘扬的旗帜不仅是产品,更是边疆振兴的希望象征。麻栗坡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乡村振兴不是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而是需要以绣花功夫精准施力的民生工程。当政府以“毛细血管”思维激活经济末梢,当企业以创新重构价值维度,当制度以赋能释放市场活力,小商经济便能成为撬动大民生的支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麻栗坡的案例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些“小切口、深耕耘”的务实创新中。期待更多县域能从麻栗坡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民为本、以创新为魂,用“小商”的绣花功夫,共同织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锦绣画卷。

(视觉艺术部:杨京)

(编辑:刘虹 美编:陆军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