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麻栗坡县合力养殖专业合作社网箱养鱼基地采访见闻
发布时间:2017-07-20 09:42:32 来源:文山新闻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靠水吃水”唱响致富曲
盛夏时节,走进麻栗坡县马鹿塘电站水库,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库区水面密密麻麻的网箱。这里是麻栗坡县合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网箱养鱼基地,该合作社主要以发展网箱养鱼为主,为社员提供良种鱼苗、饲料、技术以及产品交易等服务,同时为库区移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靠水吃水”。
走进马鹿塘库区,就看到三四辆大卡车停在岸边,七八名工人正把装好箱的鱼往卡车上搬,一名工人告诉我们,每天都有昆明、重庆、四川等地的客商来库区订购鱼,库区养殖的鱼都有些供不应求了。在水面网箱平台上,几名工人正在向网箱里投放鱼食。看到记者一行的到来,他们便主动介绍起了网箱养鱼情况。为了让我们亲眼见见网箱里养的鱼,合作社的两个小青年分别站在一个网箱的两边,双手使劲往上拽网,大网被慢慢拉了上来,数不清的鱼儿“噼噼啪啪”地在网里活蹦乱跳,目测每条鱼都在一尺以上,有的达两尺左右。合作社理事长张孝录从另一个网箱里捞出一条10多斤重的鲶鱼,喜滋滋地递给大家看:“这些鱼都不喂饲料的,肉质鲜美,来订货的客商都非常喜欢。”
据了解,合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1月,主要从事网箱养鱼、销售及渔业科技服务。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58人,共有网箱2384箱,养殖面积达6.25万平方米,养殖的主要有罗非鱼、鲤鱼、武昌鱼、鲶鱼等十几个品种,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大力发展网箱养鱼,以绿色、有机水产为目标,增加鱼种投放,优化养殖品种,改进养殖方法,改善养殖环境,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使养殖效益大幅提升,先后获得云南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荣誉称号。2016年合作社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50吨,总产值560万元,年总收入达160万元,带动发展户获利8.44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库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达到了合作社和社员双赢的目的。
“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收入也不比在外面少。可以说这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合作社工人熊小刚一边补着渔网一边对记者说。据了解,今年18岁的熊小刚是天保镇分水岭行政村人,来合作社工作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每个月的收入3000—4000元。熊小刚说身边的小伙伴多数都到外省打工了,而他自己认为,在家门口做工更好,钱没有少挣,还可以照顾家里。“除了每个月领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呢,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熊小刚说。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已带动库区23个移民村小组844户发展网箱养鱼,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贫困人口170人,涉及周边4个行政村(社区)19个村小组。不仅解决了部分群众资金困难问题,而且主动向群众传授养殖技术,对社员所需的鱼苗、饲料实行统一进货,降低养殖成本;鱼产品由合作社统一联系对外销售,实现了科技、信息、市场等资源的整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效益提升,特别是在推进渔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带动渔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兼顾合作社的长远发展需要和防范风险能力,合作社确定了6.2:2.8:1的利润分配方案,销售利润的62%直接返还社员,28%作为合作社剩余利盈余分配,10%作为公积金,用于合作社的再发展。目前,社员养殖水面已达48亩,示范推广草鱼、罗非鱼、鲢鳙鱼等苗种混养模式,增放武昌鱼、黄辣丁等名特品种。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改善养殖水面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提高单位水体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真的感谢张理事长经常从外面找技术员来教我们养鱼技术,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养鱼的知识和疫病防治的方法,鱼养的好,收入也就高了。”社员们谈起发展网箱养鱼都很高兴。一直以来,该合作社高度重视社员培训工作,积极与省、州、县渔业管理部门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邀请上级渔业专家对入社人员开展技术、管理和合作等相关知识开展培训,全面提升了入社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合作意识。截至目前,培训人数人达612人次,编写印发技术资料1000余份,接受咨询800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让社员基本掌握1至3门实用技术,科技入户率达100%,养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还针对社员的养殖特点和实际情况,对社员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在总结技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库区特色鱼养殖技术规程。先后引进新技术、新成果6项进行转化推广,引进新品种5个;开展了“应用生态平衡技术防治鱼类病害”实验研究,采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养殖水有益生物培养,保持养殖水面生态平衡,用生物——化学配套施药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的品质和质量,确保水产品安全,基地养殖效益较非示范区高30%以上。
(记者杨月波 曾炜炜 特约记者沈启明)
(编辑:程于蓝)
相关链接:驻村工作队员:把异乡当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