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富宁县田蓬镇特色产业助推农民脱贫
发布时间:2017-07-20 10:14:50 来源:文山新闻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靠山吃山”闯富路
以前,“走出大山谋出路”是很多农村群众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富宁县田蓬镇的农民们渐渐意识到本土资源也大有前景,他们“靠山吃山”,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合作社带领农民走富路
“我的蔬菜施的是农家肥,在运输、储藏过程中也不使用保鲜剂,而且销售的各类蔬菜均比市场上便宜一块钱。所以,每天我们合作社生产的菜一拉到富宁蔬菜市场,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日前,记者到富宁县田蓬镇同心生态种养殖合作社采访时,理事长杨昌富得意地介绍说。
杨昌富是富宁县林业局的一名干部,受县委委派,他于2015年底到田蓬镇龙哈行政村蔑弄村创办同心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经过半年筹备,同心生态种养殖合作社于2016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由于之前没有创办过合作社,缺乏管理经验,杨昌富刚创业便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蔑弄村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但这里的群众长期以来习惯种植玉米、稻谷等传统农作物,对兴办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不理解,也不支持,还担心创办合作社会破坏他们的土地。所以,许多村民宁可放荒,也不愿意流转土地。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顾虑,杨昌富没有放弃。通过反复做工作,有41户农户同意流转土地210亩,有57户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
杨昌富在同心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采摘黄瓜
成功流转第一批土地后,杨昌富力争把同心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建成一家集商品猪养殖、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合作社在管理蔬菜中,坚持做到不使用农药、化肥。对饲养的商品猪不使用添加剂。对整个基地实行视频监控,监管员随时在网上监督基地的安全生产过程。在合作社基地,记者看到蔬菜温室大棚里,黄瓜硕大、白菜青脆,长势喜人。杨昌富一边带记者参观蔬菜基地一边介绍,自2016年以来,该社除了政府扶持20万元以外,他自筹资金280万元,先后建成温室大棚20个、猪舍40间,在县城郊区建了一个冷库。合作社每年可供应富宁县蔬菜市场无公害新鲜蔬菜70多吨,每年销售各类蔬菜收入15万元。群众流转土地除了每年每亩有500元地租外,还可到基地打工,每天可挣70至100元工钱。如今,蔑弄村有30户农户到蔬菜基地打工,其中有2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昌富打算,今年内再扩建标准蔬菜大棚50个、种植50亩无公害食用菌,带动蔑弄村及周边村寨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外出打工不如回乡发展
“与其大老远外出打工,还不如在家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也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曾经外出打工、尝尽酸甜苦辣后回到家乡发展的林永权,说出了他回乡创业的感受。
林永权现任田蓬镇庙坝村委会党委书记。2000年,他到红河州金平县打工时,看到那里的群众依托当地资源种植草果赚了很多钱。他觉得自己的家乡具有栽种草果的条件,便用打工挣得的钱购买了1000斤草果种子回乡育苗。育苗成功后,他栽了10亩草果,留下1万多株草果苗送给村里的贫困群众栽种。2006年,田蓬镇政府号召群众大力发展草果业,林永权积极响应,除了自己大规模种植外,他还向下寨、龙哈坝子、冲厂、庙坝4个行政村群众供应草果苗。为了提高群众种植草果的积极性,2008年,林永权注册资金207万元,创办了田蓬草果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苗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方式,为社员提供服务。邀请金平、马关等地的技术员到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由合作社负责回收鲜草果,按每斤比市场价多5角钱付给当地村民,多支付的钱,一部分是政府给予补贴,一部分是林永权先垫付,等到把草果加工出售后再扣除。每年合作社垫付育苗、培训等各种费用40万元,政府补贴30万元。这种做法,鼓励了更多贫困群众种植草果。在田蓬草果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目前,田蓬镇已种植草果4.1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镇种植草果6万亩。2015年,林永权自筹100多万元组建草果粗加工厂,年均烘烤加工销售草果100多万吨,收入280余万元。扣除建厂房、育苗、修建基地道路等费用外,林永权将利润的20%返还给会员作红利,获得分红最多的2万多元,少的也有3000元左右。
林永权在做大草果产业的基础上,2016年11月,成立了荣跃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投入100多万元建立菌棒加工厂。如今,菌棒加工厂房已建好,加工设备到位,他计划今年种植黑木耳菌100亩,带动更多的精准贫困户实现脱贫。
把农特产品做成品牌
谈起云南老厨娘食品,许多消费者并不陌生。经营餐馆27年的“老厨娘”创始人杨梅,最终把自己的手艺变成了更多的美味食品,放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没有创办云南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之前,我在田蓬经营了27年餐馆。期间,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我经常用本地上好的黄豆制成卤腐,采用当地新鲜的辣椒加工成辣酱、腌制成瓶装小米辣椒。每当有客人到餐馆就餐,我就送给他们品尝。客人吃后都称赞味道很好。于是,2015年9月,我放弃经营餐馆,成立了一家食品公司。我是一个从事餐饮业多年的妇女,所以创办的公司取名为‘老厨娘’。”7月6日,记者采访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梅时,她向记者说起了“老厨娘”这一品牌的来历。
老厨娘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田蓬镇狮子山脚,公司是一家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500万元,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厂房以及1500亩的有机生态采集基地。同时,成立永恒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和扶持周边群众种植公司需要的小米辣、黄豆、香椿等。两年多来,公司已为105户社员和周边3000户(精准扶贫户1200户)农户免费提供100多万株辣椒苗,为州和富宁县相关部门挂钩扶贫的谷拉、归朝等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辣椒种苗、香椿苗等,以及技术指导。目前公司已建立小米辣椒种植基地6个7650亩,红香椿基地10个6800亩,公司以每斤小米辣18元、香椿每斤4元的保护价回收加工。目前公司已开发出“老厨娘”系列农特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2016年公司实现总销售额2835万元,净利润105万元,种植户均增收5150元,实现贫困户输血式向造血式脱贫。
(记者黄炳明 特约记者 黄新才 白素香)
(编辑:程于蓝)
相关链接:驻村工作队员:把异乡当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