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五分钱”换来村庄美丽容颜
发布时间:2019-04-16 17:03:39 阅读 11637
4月的春天,没有初春的乍暖还寒,没有夏初的炎热赤闷。
4月的西畴,山坡绿得深透,山村美得迷人。
拉孩村,这个如她的名字一样特别的村庄,在这个特别的季节,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如一幅美绝的田园画。
五分钱,拉孩村的村民就是用“五分钱”,绘就了这幅绝世美作。无论是“五分钱”,还是这绝世美作,都成了具有强大牵引力的无形推手,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她,欣赏她,了解她。
“五分钱”工程简介图示
西畴县兴街镇拉孩村委会位于兴街镇西南边,距县城所在地33公里、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为土石混杂半石山区,属岩溶山区地貌,居住着汉、苗、彝3种民族。
“西畴人民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因为环境恶劣,所在的村子基本都偏远闭塞,村民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总是在为生活奔波,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基本为零。即使现在生活好了,新房盖起来了,村民由于长时间的习惯,也没更多的在意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观念的转变终需要一个过程,而要缩短这个过程,让村民们尽快有一个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就得有一个好的法子。”拉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拉孩村委会主任刘丕荣说。
拉孩村的情况如此,西畴全县的情况也如此。
面对繁重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接踵而至的乡村振兴战略安排,西畴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以改革促民生、点滴暖人心的情怀,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乡村振兴,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从最难改的事情着手,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总结归纳过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所形成的“户清扫”、“聘用制”、“组清扫”等模式的基础上,从2018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五分钱工程”,探索出一条既能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又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子。
“乡村环境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破解‘垃圾围村’、留住美丽乡愁,必须首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此,西畴县积极创新,坚持引导不包办、推动不代替,探索建立了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担、共护机制,为擦亮乡村‘美丽颜值’引来了源头活水。”西畴县委宣传部部长姜昌奎说。
开展“五分钱”工程后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
“共谋、共担、共护”机制即:决策上共谋、资金上共担、环境上共护。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紧扣乡村垃圾乱扔、杂物乱堆、污水乱排、牲畜乱放等问题,通过召开“诸葛会”、评选“金点子”等途径,尊重群众意愿、汇集群众智慧,形成了乡村按农户每人每天交费5分钱、每年交费18元的标准,筹集实施“五分钱工程”专项经费,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无钱办事”的难题,也防止和克服了“大锅饭”管理方式中群众难组织、出工不出力的弊端。
为确保“五分钱工程”深入实施,在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参加“五分钱工程”30户以下村小组每月奖补200元、30至50户村小组每月奖补300元、50户以上村小组每月奖补400元。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40余万元,带动1330个村小组自愿缴纳环境卫生保洁费290余万元。
坚持把组织实施“五分钱工程”与带动群众开展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沟渠清淤、道路硬化、植树造林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先后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各乡(镇)垃圾处理基础设施、配备清运设备,引导村民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扮靓美好家园。
西畴县把实施‘五分钱工程’摆在脱贫攻坚的大局中来谋划,利用‘五分钱工程’衍生出保洁员的工作岗位,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村内就业、在家增收的问题,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新路子。据统计,全县通过实施‘五分钱工程’,累计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每年带动1000多个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实现户均增收近3000元。
“我们村将通过采取相关扶贫措施但人均年收入仍在3600元左右的18个村民小组中的22户22名建档立卡户纳入‘5分钱’工程卫生保洁员,进一步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全村‘五分钱’工程工作实现‘全覆盖、全档卡户、全上岗’。实现了村内卫生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管理,彻底解决了脏、乱、差等问题。” 拉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丕荣说。
拉孩村村民龙军光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他就被纳入‘5分钱’工程卫生保洁员,和其他21名卫生保洁员一起分段负责村内道路的清扫,并负责村委会10村小组的垃圾清运工作,每个月1000元工资,一年12000元。“村内我负责清扫的面积大概2000平米左右,每天花一个小时就可以打扫完了。垃圾清运一个星期清运一次,每次一天多可以清运完。我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干自己家的农活。”龙军光说。60多岁的侯庭兰家也是建档立卡户,年岁稍大些的侯庭兰也是村里5分钱’工程卫生保洁员,她只负责村内一段300米左右的道路清扫,每个月有300多的工资。“年岁大了,也做不了什么了,家里收入也少,一直想着自己不会再挣钱只会花费了,没想到村里的这个‘五分钱’工程让我有了工作,工作轻松不累,又有稳定的收入,可以为家里挣钱真的很高兴。”侯庭兰老人对我们说。
围绕“有章理事”聚民心,用“五分钱”破解村民自治落地难。在实施“五分钱工程”过程中,西畴县坚持事情群众做、人员群众选、资金群众管、成效群众评,通过建立健全村民环境整治理事会、议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检查考核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实施“五分钱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形成环境整治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自治模式。
“西畴县的‘五分钱’工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过去所形成的‘户清扫’、‘聘用制’、‘组清扫’等模式基础上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土壤。广大农民,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真参与,就没有农村人居环境的真改善。”西畴县委宣传部部长姜昌奎说。
(记者 曾稆)
(编辑 侯佑琴)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