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再访“西畴精神开始之地”——木者村

发布时间:2019-04-23 17:26:43   阅读 17437  

春雨总是细润而不绵长。

春天雨后清晨的木者村么石谷片区清新而雾露朦胧,近处约一层楼高枝繁叶茂的核桃树和石头垒起的地埂清晰可见。


木者村村民新建的小楼


“再过几年,核桃树封林进入盛果期以后,这些地里就种不了玉米了。我们已经作出规划,并考察选出了一些适合种植在我们山区林树下的中草药。那时,上面是盛果的核桃树,下面是中草药,亩产值会更高。”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刘登荣介绍说。

木者村,西畴炸石造地打响第一炮的地方,西畴精神开始的地方……这里,每一次来,总是能让人看到不同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么石谷片区位于蚌谷乡木者村委会,有土地面积1500亩,涉及15个村民小组,180余户农户。以前在“么石谷”这片土地上,一眼望去,到处是石头林立,土地利用率、出产率不高,土地亩产玉米仅100多公斤,种植小春作物也没有什么收成。

俗话说:“人穷要发狠,地瘦要垒埂”。1990年,蚌谷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决定向顽石挑战。

于是在“么石谷”这个山梁上,拉开了一场破石惊天、勇斗顽石的恶战。打响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男女老少齐上阵,叮叮当当,炮声隆隆,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经过105天的奋战,昔日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山梁上,奇迹般地出现了道道石埂、堵堵石墙和成形的“三保”台地。共建成台地365亩,台地的建成使包谷亩产由原来的100多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烤烟亩均收入由原来的400多元增加到1000多元。

自开山炸石第一炮打响以来,该片区群众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以开山炸石为起点,到群众集资修路,新农村建设,核桃产业发展,么石谷片区济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来,该片区共修通进村路25条31.8公里,其中建成弹石路5公里,水泥路19公里,砂石路7.8公里;1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抓住了全县发展核桃种植的契机,以么石谷片区为带动发展核桃种植6000余亩,其中连片种植1200亩,千亩连片核桃种植区的形成,为该片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该片区烤烟种植130亩,实现烤烟收入26万余元,实施高产玉米创建870亩,粮食总产量3.48万公斤,人均有粮520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90元增加到7500元。

来到木者村时,太阳已上山岗。光滑整洁的村内水泥道路旁,几个老人在太阳下抽着烟斗闲聊。


木者村进村水泥道路

“我们的老村干部王林芳、赵文和也在那里呢。” 刘登荣指着那几个老人对我们说。20多年前木者村炸石造地时,王林芳是村小组长,赵文和是村委会主任。

1990年的冬天,当时已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刘登荣就是与村主任赵文和,村小组长王林芳,以及王贵芳、解志荣等几名老党员背着县、乡补助的雷管、炸药,顶着寒风、冒着严寒,用钢钎一塹一塹地打好炮眼、填满炸药,在摸石谷片区炸响了搬石造地第一炮。

“跟你们说个乐呵的事情,这个你们肯定没听说过,去年木者村小组村民董文甲新盖的房子的楼板一角塌了。那楼板的横档可是20×16厘米粗的木头啊。你们知道是为啥吗?那是因为他家收了2万余斤的粮食,楼板被粮食压塌了啊。”一见面,聊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王林芳便忍不住乐的对我们说。往年的粮食都是这么堆放的,那年的粮食收了那么多,董文甲也没太在意,就又如往年一样的集中堆放在了楼的一角,粮食重量翻了倍,楼板就承受不住了,出现了往下塌的情况。


从左到右分别为赵文和、刘登荣、王林芳

昔日的木者村是有名的“口袋村”,几十户人家居住在山旮旯上。这里土地破碎,村里没有一块可耕种的一亩大的平地,农民在乱石密布的旮旯地里耕作,看不见人影,只听得见锄头、镰刀与石头的碰撞声。石旮旯里的零星土地,基本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不仅土地瘦薄,而且缺水,只能种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土地只收100公斤左右的玉米。有的人家不到春节就断粮、断炊,多数人家第二年正月一过就拿着口袋到邻村借粮,借1斤玉米秋收后还1.2斤,借1斤大米还2斤玉米。年年缺粮年年借,年年借粮年年还。

没地、没路、没电。铁锅里没有油腥,床铺上没有被褥,男女老少没有好的衣服。村子里过得稍好的人家,遇上逢年过节,把玉米拿去换成大米,才能吃上一顿“光滑”的米饭和油荤。村里的姑娘纷纷以出嫁的方式往外逃,而年轻小伙子甚至是家里的独生子,也盼望着能出去“倒插门”。

贫穷,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这里的人们喘不过气来。

饥饿与贫困像冬日里驱不散的云雾,终年笼罩着被石头围困的木者村。要解决吃饭问题必须要有土地。没有土地,怎么办?只有造地。

“向石旮旯要粮,向石缝中要地”。 就在这年冬天,西畴县委、县政府及蚌谷乡党委、政府决定在木者村摸石谷片区开展炸石造地试点工作。任务下达到村党支部,村支书刘登荣立即和村里的几名村干部商量后,在木者村小组召开了群众会。在村干部和村里党员的带头下,一场基本农田建设在木者村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一个冬春下来,木者村建成“三保”(保水、保肥、保土)台地600亩,当年种上了杂交玉米,亩产达到了500多斤,一举摘掉了口袋村的帽子,木者村从此结束了借粮过日子的历史。

“现在叫我们‘余粮村’那都早已经不算啥了,土地整理出来以后,县、乡农科部门每年都来指导我们种植玉米新品种,产量一年高过一年。以前整个村一年的粮食收成,还赶不上现在地多一点的村民一家的收成呢。现在周边市场买玉米都会找着我们村来买。玉米高产,家家户户都吃不完,卖一部分,用一部分喂猪、喂牛卖,我们村民口袋里也就有了钱了。”谈起过去的心酸和现在的好日子,村主任赵文和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曾有记者到木者村采访,听说王庭章老人曾经想要搬家,于是找到了老人问:“听说您那时也想要搬家?”王庭章老人答到:“他们都说要搬家,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你看看现在,我就说,搬家不如搬石头嘛。”

就是这一句发自肺腑的质朴语言,成了“西畴精神”的第一句表述语。后来,县乡干部到其他村子做工作,鼓励群众学习木者炸石造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时,总是说“等是没有用的,熬是熬不出来的,还是要像木者村一样行动起来。”于是“苦熬不如苦干”成了“西畴精神”的第二句表述语。“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最终也充实进了“西畴精神”。

(记者 曾稆)

(编辑 郭韦)

(审核 杨能)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