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一个石漠化村庄的生态蝶变
发布时间:2019-04-25 10:56:53
“三光三光,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这是上世纪90年代,云南西畴三光村流传的一则顺口溜。受喀斯特地貌所累,当年的三光村曾是这般模样。
经过几十年治理,三光村实现了青山再回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的生态蝶变。
三光村所属的云南省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150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而三光村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更是达到了86%,为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昔日的三光村,人均耕地少,基本无水利设施,产业单一,收入低下,贫困人口超过60%,危房户超过70%。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30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0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2013年,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与云南省、文山州政府的支持下,三光片区被列为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开始向石漠区要高产田,向石山要公路和清水。
“我们已经投了2550万元建设生态,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同步发展。”西畴县委宣传部部长姜昌奎说。
三光片区已实施封山育林20000亩、退耕还林6000亩、陡坡地治理4000亩、荒山荒地造林1800亩。
2016年2月起,政府投资1600万元,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社会投资1.1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林业、山地牧业和乡村旅游业。
三光猕猴桃示范基地按照种养加结合、农旅健融合发展模式,合作社联结基地和农户,流转土地发展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果5000亩。2016年基地开始建设,当年,农民向基地流转土地收入170万元,在基地务工收入350万元,带动片区268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寨及邻近麻栗坡县、马关县2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当前,三光、拉孩、老街3个村已有建档立卡户300户投资150万元入股到公司,建档立卡户年实现15万元的入股分红,户均不低于500元。
姜昌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治理,他们逐渐探索出“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并开始对外辐射。“山顶戴帽子”,对山头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山腰系带子”,对山腰耕作条件差的石旮旯地进行退耕还林,发展核桃、八角、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果。“山脚搭台子”,对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实施坡改梯和炸石造地,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溉沟渠,形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确保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平地铺毯子”,对地势较为平坦的土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村村建池子”,建设沼气池,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解决村民生活燃料问题,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村村移位子”,实施易地搬迁,生态移民。
三光村绿了石漠土地,富了群众口袋。
(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 李致远)
(编辑 郭韦)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