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西畴:“精神之花”坚毅绽放
发布时间:2019-04-27 22:36:35 阅读 5718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乱石旮沓开天地。 鲁绍刚摄
昔日石漠变绿洲。 吕德仁摄
“地无三尺平,上山靠爬,下山靠溜”,这是90年代云南省西畴县的写照。西畴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突兀嶙峋的石头是主角,石漠化率高达75.4%,人均耕地仅有0.78亩,一度被认为罹患“地球癌症”。
面对贫瘠多难的血脉故土,西畴人挺起比山高的脊梁,比石硬的铁骨,奋起向贫困宣战:“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地上没有路,劈山开道;山上没有树,封山育林;人均耕地少,炸石造地。30年过去了,这个曾被外国地质专家称之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今绿荫叠翠,四季芬芳。
开山劈地觅坦途
“当时卖头猪,得请人从乱石旮沓里抬出去,工钱就要花掉猪价的一半。好不容易娶来的媳妇熬不住,偷偷跑了6个。”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小组长李华明一语道出当年生活的艰辛。他陪同《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4米宽的悬崖公路上走过,峭壁上刻着的“实干”二字格外显眼。
这条一公里的出山道路,李华明和村民足足苦干了12年。“人争一口气,我们不能被悬崖巨石挡住致富路!”李华明说,当时村民们卖鸡卖牛筹经费,80多岁的老人把寿材都卖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悬崖上一锤一锤地敲,一錾一錾地凿,硬生生“抠”出了这条路。
不仅是岩头村,整个西畴县处处迸发着群众自力更生的“洪荒之力”。
肖家塘村的路并不比岩头村修得轻松。这个四面环山的山沟沟里原本有12户人家,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有8户举家搬走,只剩下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和姚光金4户坚守在穷山窝。
“与其背井离乡,还不如拼一拼。”2006年,侯寿高他们决定修路,“哪怕用手,刨都要刨出一条路来!”四个人成了现代版的“愚公”:搬、钻、炸、刨、撬,历时6年,他们终于修通了一条5公里的进村路。
因姚仕斌在路打通前就离开了人世,姚光金外出,“四愚公”中的侯寿高和邓招财接受了《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两人搬出生了锈的铁钎、铁锤等工具进行演示,执着地告诉我们,家,是根,是乡愁。
靠苦干和硬拼,西畴人民在乱石旮沓中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人间传奇。蚌谷乡海子坝村的谢成芬身患癌症带领乡亲们打通了8.8公里的水泥路;董马乡老林村张行武一家三口两年修通一条2.2公里进村道路;法斗乡羊赶马村伍光发独自开挖出一条1.2公里的进村道路……
2012年,西畴县采取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目前,全县共开通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所有乡镇均实现了路面硬化,村委会通公路率达100%,自然村通公路率达99.3%,乡村公路是云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
炸石造地奔小康
“搬开石头种树,拔掉穷根致富。”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矗立的这几个大字,很容易让人回想到从前“炸石造地”的情景。
1989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这一炮,点燃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之光。
因“树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三光片区,曾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裸露的喀斯特岩溶面积高达86%,森林覆盖率仅为25%,贫困人口超过60%,危房户达70%。为从根本上遏制石漠化恶劣趋势和破解片区群众贫困问题,2013年,西畴县累计投入3.1亿元对三光片区山、水、林、田、路、电、村进行综合整治,目前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建成保水、保土、保肥“三保”台地10多万亩,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
不等不靠、在石头缝里向命运抗争,西畴人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嶙峋乱石已成层层台地,村舍整齐绿意盎然,曾经的“地球癌症”蜕变为绝美的山水画卷。
今年4月4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即将退出贫困县的33个县进行公示,西畴县以1.17%的低贫困率上榜。据相关机构早期测评,西畴县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考核指标等均已“摘”贫困帽。
30年来,“西畴精神”薪火相传,“精神之花”坚毅绽放。今年3月,带着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的使命,李华明、谢成芬、侯寿高等十多个宣讲团成员走进怒江、昭通、保山等贫困地区,他们朴实无华的讲述,再现了西畴人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向贫困宣战的感人场面。
“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实干,就一定有希望!”李华明说,从石漠上走出来的西畴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共鸣。
(中国产经新闻 记者 王冰)
(编辑 侯佑琴)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