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深度融合文化要素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18 09:46:04 来源:文山新闻网
——广南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广南县贯彻落实“旅游兴县”战略,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致力于把广南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将广南县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要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将成为广南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捷径。
广南县旅游资源概况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174个村(居)委会、3247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80.49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蒙古、仡佬、傣、白、布依等11种民族,素有“中国八宝米之乡”、“铜鼓之乡”等美誉。
广南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自古以来就是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制历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3世纪,由多个部族联盟组建的句町古国存在了500多年,后经句町县、僚子部(侬氏据地)、特磨道、广南西路宣抚司、广南府等几易其名,1913年改为广南县至今。广南是通往广西、广东和华南沿海的交通要道,由于战略地理位置重要,被誉为“滇东南重镇”。广南还是清代文学家方玉润、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的故乡,1999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县。
广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汇聚了民俗、生物等各种旅游资源,是地母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世外桃源”坝美、省级风景名胜区八宝、“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牡露侬人谷、安勒生态旅游村、九龙山原始森林旅游区、“地母寻根地”普千村等乡村旅游点,初步形成了以地母历史文化旅游区(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南有八宝山水田园风光,北有世外桃源大坝美的“一核两翼”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还有八宝贡米、姑娘茶、高峰牛、铁皮石斛和壮族刺绣、银器饰品等手工特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广南各族群众创造了壮族花街节、官撒种、皇姑节、斗牛节、河灯节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旅游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考
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必须深度整合文化要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努力:
(一) 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范畴十分广泛, 既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工艺、服饰、建筑等;也包括能体现区域精神、气氛、风格的历史、艺术、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庆典等无形物,以及抽象的精神型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应多措并举。首先要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对于广南县来说,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和设备设施,建议成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机构,全面协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划拨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设立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及界碑界桩、修缮文物古迹、日常巡查、普查文物、购置保护设备、鉴定研究、征集散落民间文物等。还要深度挖掘研究历史文化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专业团队对县内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人文历史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以及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建设一批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和较高游览欣赏价值的旅游项目。更要丰富宣传推介的载体。组织专业力量制作高质量的历史文化专题片、文艺广告片和影视剧作品,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各种节庆、会展、艺术展、书画展等平台,从不同角度宣传我县的历史、文化、民俗、美食等,例如八宝镇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河灯节”,利用这个文化节平台,宣传八宝的壮乡文化,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促进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深度融合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包含秀美壮丽的名山胜水,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宗教、哲学、艺术等丰富灿烂的文化。文化赋予山水灵魂以及时尚魅力,山水则是文化存在的基础。广南八宝、“世外桃源”、者兔九龙山等正是基于山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作为广南旅游圈的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但是目前,由于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旅游景点的整合力度不够, 限制了旅游的可发展性。建议开发多样性的山水旅游项目,包括静态观光、互动体验、休闲度假等拓展方式,开发有参与互动性质的项目。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借鉴丘北“普者黑”景区近年来的发展经验, 做到旅游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水质、保护环境相统一。
(三)深度融合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不仅满足了游客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 的心理需求,还大大增加了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在全方位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涵,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歌舞、小吃以及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杜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的“庸俗化”现象, 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目前,包括董堡乡牧露村、坝美镇普千村、旧莫乡安勒村等民族旅游村,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等静态游览为主,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的动态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因此,民俗旅游的规划设计,要创造性地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动态参与性节目,让游客从中感受当地的风情。
民俗文化也极易受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淡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一些逐渐失传的传统、风俗、庆典、节日、宗教仪式等,进行挖掘和再现,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并流传下来。
(四)深度融合节庆文化。节庆文化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将节庆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让游客体验当地的特色节庆文化,可迅速塑造旅游地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不仅传承了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还带动了旅游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节庆活动作为潜力无限的旅游产品,要参与竞争、做大做强,需要政府主导、着力培育和宣传,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形式、内容、规模、组织上不断探索新思路、亮出新举措、创出新特点,使节庆活动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实现自我超越,以 “新”铸品牌、聚人气,力争每年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打造节庆品牌。
(五)深度融合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主要是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从而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化。
广南是著名共产主义战士、革命诗人柯仲平的家乡。麻栗坡“老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富宁归朝革命旧址、中共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革命旧址——洒戛竜革命遗址、文山市楚图南故居、追栗街丫呼寨民主政府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与广南相邻不到200公里。这些都是文山独特的干部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建议将广南附近的这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建成干部教育环线和旅游环线,以干部教育培训带动旅游文化发展、以旅游文化促进县域全面发展,按照“干部教育环线+红色旅游环线”的目标进行积极探索,建设以广南县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老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富宁“红都”为支撑的干部教育基地群,打造一条富有特色、魅力十足的干部教育培训环线和红色旅游环线。
在这条环线建设中,要注重把传承革命精神与学习红色思想相结合,向弘扬爱国民族精神拓展延伸,进一步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以县级党校为依托,将爱国奉献的精神主题、自强不息的人民力量和改革发展的丰厚内容融入到旅游内容当中,加强与周围兄弟县(市)沟通交流,既相互补充,又相得益彰,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结合和互利双赢。
总而言之,从现代旅游发展的形势来看,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和生命力,没有文化的旅游一定不会长久。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要以对文化资源的研究为导向,从不同的文化层面不断地丰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推动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周新娴)
(编辑 李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