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丘北壮家“三月三” 各民族的大联欢
发布时间:2019-04-16 09:32:55 阅读 24194
当布谷鸟的啼鸣从山谷传来,壮家人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祭竜节又到了。3月14日,丘北县平寨乡蚌勒村的壮家人放下手中的锄头、犁耙,心怀喜悦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及县里其他民族的同胞共庆这一盛事。
祭竜仪式
这一天我们祭竜感谢大自然
按照丘北壮家人的传统,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蛇日,是三月三节。三月三是壮族纪念稻作文化的节日,也是崇拜山林的节日。节日里人们要举行祭竜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人丁兴旺、村寨平安,所以也叫祭竜节。竜,在壮语里意为森林,是壮族人心中的神灵。老一辈人常说,有竜环抱的村庄,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维护竜的圣洁,才能让村庄、百姓免除疾病、瘟疫,才能避免自然灾害。
丘北县壮学会会长赵文告诉七都晚刊记者,壮族自古重视生态,他们的先人在哪里安家扎寨,就先在哪里植树造林。壮族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做“竜山”。在“竜”的管理上,壮族禁止砍伐村寨的神树。正是因为壮族崇拜森林,保护森林,使得壮族村寨附近古木参天,苍藤掩蔽。
鸡蛋碰出爱情
这一天我们用鸡蛋碰撞出爱情
“三月三”还是壮族年轻人的情人节,期间壮族青年男女除了用歌声表达爱意外,还有一个传递爱意的重要媒介——鸡蛋。
“三月三”期间,丘北的壮族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邀约结伴到山林里、小河边、田野里,对唱山歌,寻找、表白或约会心上人,称为“唱呗标”。或许因为临水而居,壮家儿女们有着如水一般温和柔美的嗓音,也从水中获得了天真的灵魂和自由的心。他们对着流水与山峦,对着长空与大地,放声唱出藏在心底的爱意。似乎因为有了天地与山水的交映,便可以跨越人心的藩篱,遇见最纯真的动情。于是,美好的爱情种子如破土而出的稻苗,迎着三月的春光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
今年评选出的最美“呗标”
对歌结束后,壮族小伙便手擎红鸡蛋找姑娘碰蛋。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中意,她便紧紧握着手中的红鸡蛋,不让小伙子碰到,这时,小伙子便知趣地怏怏离去。若姑娘也相中小伙子,她便将手中的红鸡蛋露出来,让小伙子将红鸡蛋碰烂,红鸡蛋被碰烂表示姑娘已敞开心扉,便双双离群去吃被碰烂的红鸡蛋。姑娘将蛋黄喂小伙子,表示她将忠于爱情,而小伙子则将蛋白喂姑娘,表示他的心洁白无瑕,对姑娘一往情深。
体验舂粑粑
这一天我们的壮家美食
“三月三”当天,壮族妇女会早早起来,把前一天夜里浸泡的糯米滤干,做成糯米面,然后拿回家煎粑粑。将少许植物油淋到锅里,小火慢煎,一个一个地煎。把煎好的粑粑平放到从山里采回的树叶上,一张树叶盛放一个粑粑,然后再摆放到竹筛里,一层一层叠放。糯米面掺和着各种天然植物煎制而成的粑粑,有橙黄色的、有深绿色的,颜色和味道不一。融入糯米的柔润,散发植物的清香,吃起来香甜可口。
花米饭是用古老的方式,把糯米浸泡在红姜、蓝草、黄花、紫番藤等天热植物的根茎或花的汁液里,糯米被植物本身的颜色浸染,用清水洗过之后,放到甑子里蒸。蒸熟的七彩糯米晶莹透亮,光滑柔润。
染红鸡蛋是孩子们最乐意的活计。将鸡蛋煮熟,染上红色的植物染料。在壮族人心里,红色代表吉祥、如意。孩子们用各色的棉线编织成网兜,把红鸡蛋装入其中,挂在胸前。这是他们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壮族是最爱吃的民族。几千年来,壮族人伴随着稻作文化一路走来,稻米以及稻米制成的各种美食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美食,意味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壮家人而言,食物慰藉的不仅仅是等待了一个四季轮回的味蕾,是对心灵源头的慰藉,更是对大自然、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激。千百年来的传统和信仰,融入血脉,生生不息。
这一天我们邀请其他民族同胞共同欢庆
此次“三月三”,七都晚刊记者看到,除了来自各村各寨和外地的壮家人外,丘北县苗族学会、彝族学会、白族学会、瑶族学会、伊斯兰教协会的同胞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欢庆。
在蚌勒村,丘北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忠全参观了壮族银饰制作、刺绣,观看了壮族同胞的歌舞表演。他表示,他们受邀前来参加壮族“三月三”活动的,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丘北县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其他民族有什么互动会邀请他们,他们有活动也会邀请其他民族参加。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共同发展、进步,真正体现了民族一家亲。
前来参加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丘北县彝族学会副会长张天良告诉七都晚刊记者,他连续多年参加壮族“三月三”活动。丘北县民族众多,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节日,大家都会相邀前往参加活动,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各民族的一次欢聚。通过这样的方式,各民族间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了解。
(记者 徐仕桓)
(编辑 罗钢)
(审核 李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