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300多岁的学海,文山的文化圈
发布时间:2021-04-10 15:46:19
“五子祠”侧殿“五子祠”大门20世纪50年代的文山州电影院位于学海边的原州图书馆
走进文山城学海边的“五子祠”,绿荫掩映,清凉宜人。
据文山史志和史料记载,“五子祠”所在之地原为明代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土司龙上登家的宗祠。龙上登到北京述职时,在内地学习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回乡后将宗祠改为“先师庙”(即文庙、圣庙),塑孔子圣像,祭大礼。龙上登本人和女儿也努力学习汉文化,龙上登还按孟子学说写出了评论明王朝的“龙马山碑”,其女精通汉文典籍,能工写花卉翎毛山水,是文山地区由尚武的土著民族文化走向学习汉民族文化的开端。
之后清代改土归流,废除三长官司,按全国统一建制设置开化府,文化教育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私塾、庙学兴起。
首任开化知府刘欣在圣庙基础上新建大殿,办学府,圣庙改为学宫,府教授署就设在这里,每月都在这里举行两次讲学。此后几任知府又不断修缮和扩大建筑群,先后创建了大成殿、明伦堂、名宦祠、典籍库、敬业所、乡贤祠等。
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开化知府李锡根据圣庙必须有泮水的惯例,在正对大殿的空地上开挖了周围五十丈(约3亩)的泮池(即学海),并在池内满植莲花,池畔种植榕柏垂柳,林荫小道环绕池畔。
乾隆年间,在重修大成殿的基础上,又建了大成门,棂星门,崇圣祠,道德坊,之后改建旁边的文昌宫并装塑圣像。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建起了仓圣祠、尊经阁,并置文明坊于学宫门外。嘉庆年间,文庙进行了历时3年的改扩建,至此,以文庙为中心的文化圈基本定型。这次建设除了修建殿堂外,还在庭院内广种花木,“桂梅祠柏之属,列植其中间,沿路柏树参差,阶除杂货花木,浓荫掩映”即是学海文化圈景色的真实写照。
“五子祠”为文山文化与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
1884年,文庙根据云南总督岑毓英的建议迁至镇署东箭道后,乡绅们提议在文庙的基础上改建“五子祠”,于大殿内列宋代朱熹、程颐等五大鸿儒的圣像祭祀,并着手兴办学堂,从此,这里就改名“五子祠”。
在池边还取莲花“花中君子”之义建起了君子亭。至此,位于各式建筑中的学海春来杨柳吐絮,夏至芙蓉满池,秋来丹桂飘香,冬日榕柏长青。每当云去风回,荷池上鱼跃鸢飞,禽音啾啾,垂柳丛桂之间,到处是琅琅读书声,城内男女老少公余之暇,多来信步徜徉,不少幽人韵士诗酒其中,意气风发,流连忘返。
从学宫、文庙到“五子祠”存在的200多年间,学海圈对早期文山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代科考选才由一张白纸到曾造就出贡士128人,拔贡29人,举人49人,进士6人,点翰林2人。
其中有一门三科甲的李氏父子,父亲李延福为道光乙未科进士,曾任琼崖知州;儿子李熙文同治甲戌点翰林,是当时云南小有名气的诗人。
康熙年间的王九人,担任台湾镇左营游击,率部与台湾叛军作战,后台湾陷落,跳海殉国。
“五子祠”建起的10多年间,还有一件风雅之事值得一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担任刑部主事的文山人龚发举回乡省亲,为“五子祠”办学的热烈情景所感动,书写了一副长联悬挂于大殿中格两柱上:
“此地属三长官,带河襟山,应数勾町名胜,自先辈经营圣城,率乡人礼拜前庭,棫朴菁莪,造吾邑二百载英才之盛。忽而雕墙峻宇,忽而蔓草荒烟,感其事者,每慨乎桑田沧海。然发抒兴致,面面皆宜。请看那:螺峰西拥,雁塔东高,凤岭北横,龙江南下。于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实接孔孟渊源。赖诸君大启贤门,不几时恢复旧制,镰洛关闽,开后儒亿万年理学之宗。或则花里寻师,或则竹中问友,登斯境者,恍得之鱼跃鸢飞。况毓沦性灵,时时可领。莫负他:杨柳春疏,芙蕖夏满,桂林秋老,榕树冬青。”
这副对联共190字,比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还多10个字,是云南最长的对联。
“学海”随着国家命运改变而改变
1905年,清王朝下令停科举、兴学校,文山县在古老的学宫旧址——五子祠筹办了全县第一所推广新学的高等学堂,并为此添建讲堂三间,宿舍十四间,正门一座。当时的开化知府陈子湘亲书“讲堂”二字悬于教室。民国时高等学堂按新学制改为高等小学,还添设了初级小学。1918年,办起了文山第一所中学——文山四县联合中学,后为简易师范、开广中学。
这里聚集了主张革新进步的人士,培养了一批推翻封建王朝和护国、护法的革命志士,如筹办高等学堂的余树松、张启炽、旃桂荣等,是文山响应昆明辛亥“重九起义”而举行的“九一五”起义的组织者,后牺牲在反动军阀的屠刀下。
从这里毕业的一批人,有的进了云南讲武堂或直接参加护国军,有的继续上昆、进京深造,有的游学海外,有的终身在家乡教书育人,他们多是时代的佼佼者。
此时的“学海”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仍然传承着民族尊圣、爱国的传统,保留了精忠庙、昭忠祠、报义祠、乡贤祠等,供奉着“五夫子”的牌位;虽然推广新学,但仍然保留着祈求中举的文昌宫;虽然在讲坛上讲授科学知识,但不远处就是城隍庙、东岳殿、广生寺,各种建筑杂乱无章。
到1931年,云南决定在这里举办省立第四中学,学海圈开始脱胎换骨的新生。
新办的学校校址以“五子祠”为中心,将周边的各种庙宇划归学校。精忠庙的英烈牌位以隆重的仪式移至文新街的弦天观内,驻军官兵捣毁了十座庙宇中的所有塑像,在学校门口平建了文山第一个运动场。学海边的君子亭改建成第一座安装大玻璃窗的民众教育图书馆,馆内购置了大量古、今图书供大众阅览。运动场边城墙上的炮台则改建成凉亭。
每当傍晚,运动场周边和城墙上坐满了观看球赛的体育爱好者和看热闹的民众,这里甚至成为州内多个县的体育比赛场地以及文山地区的大型集会场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起新的体育运动场为止。
20世纪30年代的学海,已不再是那个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的领地,除了是开广地区的最高学府和文山地区文化、体育的中心外,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破家亡的耻辱,这里的莘莘学子积极投入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组织了义勇军大队,开展了军事、武术训练,接着学校内又成立抗日分会,组织抗日宣传队,利用壁报、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抵制日货。有的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杀敌,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1年,国民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到文山视察,有情报说住在开广中学(实际住在大同公园),第二天文山城遭日机轰炸,学海边的图书馆和开广中学的一间教室首当其冲被炸塌,随后学校疏散至玄天观。此后,直至抗战胜利前,开广中学成了美军招待所,体育运动场成了美军的棒球场。
抗战胜利后,开广中学从玄天观迁回学海并办起了开广师范,全校共有师范、高中、初中、简师9个班,教职员工400多人,学海又到处充满琅琅读书声和欢笑声。
特别是1947年开始,这里有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组织进步青年办起了读书会,创作进步的壁报,反独裁,要民主,罢课抗议学校,当局停发师范生的伙食费。1949年前后,一批学生参加了“边纵”,投入解放战争的洪流。
学海见证了文山社会发展的进程
新中国建立后,学海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1月7日,文山解放,第二天就在这里的广场收缴了国民党保安营的枪支弹药等各种武器,接着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文山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庆祝文山全境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需要重新整顿、部署、规划和建设。当时文山有3所中学:国立西南师范、省立开广中学、文山县立中学,地委和专署决定将这三校合并,附设师范部,校址理所当然地选在了学海的“五子祠”。
1955年,师范部分出,到西面的文新街另建专门的师范学校。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五子祠”作为一所完全中学的校址已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于是迁到西华山下建立了范围更大的文山州第一中学。学海结束了它300年来作为文山教育发祥地的历史,转而成为文化宫——群众开展文化、娱乐乃至体育活动的厅堂。
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学海圈的范围不断拓展,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体育事业日愈发展壮大。“五子祠”作为省、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适时维修保护,前后两院保持原貌不变。左面的原文昌宫建立了州电影发行公司,附设电影放映厅。新成立的州花灯团后改为民族歌舞团建在正南面,还盖起了剧院,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花灯或优美的民族歌舞。右面盖起了电影院,午场(学生场)、晚场都可以观看电影。
记得儿时,许多小伙伴偷偷溜进去躲在幕布后看电影。原联合中学的操场铺设了水泥地面,四周修成了水泥看台,建成灯光球场,全州的篮球、排球、广播操等重大体育赛事都在这里举行。在那个休闲、娱乐方式单调的年代,晚上在这里看比赛成为了时尚。那时,设在“五子祠”内的州文化馆不时举办一些书画、摄影展和专题展,配合中心工作,陶冶人们的情操。
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好几个同学曾被抽调参加一个专题展,在“五子祠”前院的厢房里住过一年多的时间,与当时州内一些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画家、作家、摄影家一起筹备展览。除了工作外,我们经常聚集在“五子祠”大成殿前的台阶上唱歌、跳舞、唱京剧。
这些文化大咖们除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外,几乎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如师范学校的朱明老师拉得一手好胡琴,文化馆的美术家黎建平老师手风琴水平很高,农校的陈云铎老师小提琴拉得很棒,电影《五朵金花》的作者王公浦老师长着一副慈祥的面容,整天乐呵呵的,当时也“被迫”和我们一起写着与他毫不相干的展览解说词,有空时他还会将藏在床脚的书借给我们看,我正是在他的藏书中第一次接触了世界名著。
这段难忘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对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我的一位同学成了业余画家,我也因此爱上了写作,我想,与那时在我们心里种下的文化艺术的种子不无关系。
后来,学海东面建成了三楼一底的阁楼式图书馆,馆内设置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收藏了各类图书、报纸、杂志。学海里的亭廊重新修葺后焕然一新。州民族歌舞团也重新进行了改扩建,修了新剧场、排练厅,各民族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这里整理、发掘民族优秀的文艺作品。向南延伸建起游泳池、足球场、青少年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向东延伸建起了盘龙公园,向西建立了体育中学,为文山州的体育事业培养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正南面的体育运动场拆除后建成一个大型露天体育场。次年,建州40周年庆祝大会和大型文艺表演就在这里举行。后来又建成了休闲广场,在这里健身、休闲、娱乐的人络绎不绝。
这一时期的学海圈再次成了文山城最为活跃、夜生活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学海和所有事物一样,有它的成长轨迹,现在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将载入文山的史册,人们既纠结于它的过去,也希冀它以某一种适宜的方式得以保留和新生,毕竟,一个城市的历史无论是光鲜还是灰暗,都是生活在这座城里所有人的共同记忆。(注:本文参阅了原文山县政协副主席、《文山县志》主编段鹏启先生《漫话学海》一文)
(作者:廖国琼 视频:实习记者徐珺 部分素材提供:肖关德)
(编辑:徐珺 排版:张振飞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