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农民增收一口清 基层治理一网兜 绿美建设一直抓| 文山市:“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发布时间:2023-03-28 16:48:27
文网讯 今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山市根据区位特点,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阵地,积极创新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和引导群众充分挖掘房前屋后闲置资源、盘活“沉睡资产”,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休闲旅游等产业,变“静资源”为“动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在文山市平坝镇底泥村委会新农村村民罗应祥家里,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院子里摆满了碧玉、送春、朵香等各种兰花,有的已经盛开,春风吹过,庭院里溢满了兰花清香,沁人心脾。罗应祥正在将枯树皮碾碎用于掺和盆土种植兰花,丰富兰花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罗应祥说,他从小喜欢兰花,儿时就会到山上挖些兰花来种植,但都是些不值钱的野兰花。成年后的他开始学着到花卉市场“寻宝”,购买各种各样的兰花到家中培植。小庭院让一株兰花发展成一片兰园,具体多到多少株,罗应祥也没有数过。
罗应祥种植兰花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有不少爱兰者到家中观赏并购买。为了畅通销路,他还通过快手直播,传授养护兰花经验,吸引更多的顾客。每株兰花价格根据品种和长势的不同,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近年来,每年销售额都保持在10万元以上。还带动了同村两户一起种植兰花,开启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铺一层保鲜膜再盖上盖子,加坛沿水,这样密封保存才好吃,不然漏气了就会变味、变质。”在德厚镇洒戛竜村高大妈家,高大妈正在手把手教儿媳装豆豉,将前期经过炒、洗、煮、发酵等一道道工序的豆子拌好秘制调料装进坛子密封保存。
高大妈说,20年前她就开始做咸菜,当时只是做了自己和家人吃。因为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本味,她做出来的咸菜深得邻居青睐,逐渐有人到家中品尝和购买。如今,高大妈已经年过70,她依然在做咸菜,除了豆豉,她还制作面酱、腌藠头、卤腐萝卜干等十多种咸菜,名气也越来越大。
2021年8月,高大妈咸菜注册了营业执照并更名为“李氏咸菜坊”。很多咸菜密封保存时间越久越入味,高大妈家便在房前屋后搭建了小仓库用于储存咸菜。如今,高大妈家每年做的咸菜达50吨左右,咸菜成为养活一家老小、发家致富的法宝。
梨花落是春去秋来,硕果累累的开端。在坝心乡他披村村民朱子燕家,穿过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10亩左右的梨园,梨花已经凋零,梨树上吐露出一个个米粒大的嫩绿梨子,朱子燕说,农历7月底就可以吃上皮薄多汁的他披梨了。
他披梨是他披村的独有特色,更是坝心乡的亮丽名片,依托这一名片,朱子燕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种植他披梨,为了方便对梨树的管理,30多年前父母还把家“搬进”梨园。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坝心乡党委政府对他披梨名片的打造,2006年开始,就逐渐有顾客到家中购买他披梨。“我们不再需要将梨运往乡上或者文山城销售,每年都有大批顾客到家里购买,去年光梨的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朱子燕说。
2022年,朱子燕开始制作梨膏并注册商标,当年就卖出了300多瓶,收入2万元。为了让庭院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她还在庭院里种上花草,不断修整房屋,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子变成了“打卡点”,让这把梨园致富伞越撑越大。
近年来,文山市持续推进绿美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庭院,加快乡村产业发展,让庭院经济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模式,乡村美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朝丽)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