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传承科学家精神!来看文山州这些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30 15:27:01
编者按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自觉弘扬和传承。为迎接科技工作者的节日,我们将刊发我州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用他们科研生涯中的感人故事,鼓舞我们砥砺前行。
余建萍:践行初心使命 做新时代“新农人”
余建萍是砚山县服务基层农技推广的代表之一。23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默默奉献,是一名奋战在基层一线,服务“三农”的专业技术人员。
余建萍主要负责玉米、水稻、马铃薯、辣椒、蔬菜、水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以及农民科技培训等农技推广工作。作为砚山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股所负责人,余建萍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与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引进中康、松南等企业入驻砚山,为砚山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服务好入驻企业,余建萍主动提出由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开具证明,保障农产品及农资的通行,解决农产品及农资的运输问题。
余建萍主持的砚山“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创建县项目,培育有代表性的蔬菜新型经营主体21个,建立规模化蔬菜基地4.24万亩,创建蔬菜新品种研发基地1个,每年开展100个以上的新品种试验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县绿色有机认证产品由2018年的30个提升到目前的94个,认证面积7.92万亩,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普及应用;标准化种苗种植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蔬菜育苗温室(大棚)建设由2018年的58亩发展到600亩,预计年产出健康种苗15亿株;建设蔬菜辣椒专业村10个,年均建设辣椒核心示范样板3000亩,辣椒标准化基地建设24万亩;以蔬菜专业村建设为主,建成辣椒、鱼腥草、精细菜等田间交易市场7个。
余建萍始终坚定信念做好基层“三农”工作的服务员,并一如既往践行初心使命,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行动,担负起新时代“新农人”的使命。
钟正阳:让农村多一份产业 让农民多一份收入
钟正阳,是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佼佼者,20年来,先后参与生物技术、玉米育种及试验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群众的富裕,把论文写在七乡大地上,把希望播种在人民群众心中。
钟正阳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文山州农科所,自此,他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到农科院,他便被分配到朱汉勇副院长的团队,进行玉米育种的示范推广,参与研究文单8号等玉米品种的时间就长达10年之久,每天出入试验田里,翻犁、播种、施肥、除草、授粉。通过反复试验,这些冠以“文”字开头的杂交玉米品种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新增产值7366.8万元。
2016年10月,钟正阳被任命为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研究所所长,从事饲草饲料研究工作,从植物研究到动物研究的转换,对于钟正阳来说,又将面对一个新的学科。他认为,发展畜牧业,基地是基础,示范是样本,增效是目标。为此,他主持“石漠化区种养循环研究”项目,依托“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特色作物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滇东南石漠化区特色作物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综合试验站”和“文山州刘国道专家工作站”两个项目平台,在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文山浩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5000亩猕猴桃基地里构建“果—草—畜(禽)—肥”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每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新增产值1.1亿元。他主持的“文山高峰牛绿色、高效饲养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象草、全株玉米2种粗饲料原料及可饲用中药型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数据库和生产利用技术规范1套,提高文山高峰牛生长性能的营养调控技术1套,典型日粮配方2个,使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降低6.6%,饲料转化率提高3.2%,生产性能提高6.8%,养殖效益提高8.6%。
钟正阳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愿做普通养牛人,让农业多一份希望,让农村多一份产业,让农民多一份收入。
龙恒:非凡的麻风病防治专家
龙恒,是文山州皮防所党总支书记(所长),他在麻风病防治中,认真研究、反复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创造了非凡的医学业绩。多年来,龙恒获得了“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全国麻风畸残手术先进个人”“文山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龙恒从文山州卫生学校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突出被分配到州皮防所工作。工作中,龙恒不断学习新知识,曾多次到南京人民医院全国麻风畸残康复骨干培训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等地进修,认真阅读麻风病防治专著等相关理论知识,虚心跟随进修医院的专家学者学习实践皮肤病和麻风病防治的具体做法。掌握了麻风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措施,特别是有关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方法。同时,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调查了解文山州以往诊疗麻风病患者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山州麻风病防治的情况和相关的措施办法。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龙恒长期深入一线了解麻风病发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调查、发现、体检、确诊、治疗麻风患者。在麻风病高发村寨和普通人群中全面展开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断提高调查率和加快调查频率,发现了大批早期病人,将新发现病人中的麻风病平均潜伏期由10年前的4年至5年缩短到了近五年的1.5年。从不断的调查研究中分析总结出全州麻风病的分布规律,为全州科学制定麻风病防控措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非凡的麻风病防治专家龙恒,带领团队奋发图强、开发科研,使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麻风病防治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刘芳: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先行者
文山学院教授刘芳在高校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不计报酬,不辞辛劳,自愿、自发组成科普团队,组建“筑梦科普实验基地”,为边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免费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专业教育与中小学基础科普教育有效对接的新路子。
2003年8月,刘芳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就职于文山学院,2018年,她申请通过到清华大学访学。进入清华大学后,她学术长进很快,连发了两篇sci论文。访学结束回到学校后,有一次,刘芳给州科协的课题申报做评委,发现大多数申报的项目学术档次普遍较低,思路也很粗浅,推到省上很难获奖。而学校里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多不接地气,虚无空洞。刘芳认为如果两者结合,既能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技能力。2019年底,刘芳向所在的二级学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将大学科研精神带入中小学校,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刘芳致力于将社会热点、科技知识和生活情境中的科学知识进行资源融合,设计出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课程体系,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达到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大众、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刘芳申请了“筑梦科普团”项目,2020年初,项目作为校级课题评审通过。同年5月,团队推出一个“筑梦科普实验室”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网上预约,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科普实验活动,筑梦科普行动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艰辛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刘芳和她的“筑梦科普”团队取得成效。此项工作也得到州科协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改造了科普实验环境,“筑梦科普实验室”升级为“筑梦科普实验基地”。“筑梦科普实验基地”的开放,扩大了科普宣传受众面,宣传效果良好,受到社会公众一致好评。
刘洪玲:诠释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刘洪玲,文山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从医14年,锻造了坚毅顽强的性格,成就了其精湛的专业技艺,完美诠释了身为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刘洪玲长期在ICU工作,她不断学习专科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及时、准确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以最快速度挽救病人生命。2020年11月,刘洪玲担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打造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服务品牌,使护理团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在操作方面有着过硬的技术,专业的护理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2020年2月19日,刘洪玲随云南省第六批医疗队奔赴抗疫一线——武汉,接管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一区。刘洪玲率先进入病房,担任重症护理组组长,协助护士长梳理工作流程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为队友们后续进入病房排险探路。援鄂返文后,刘洪玲一直承担文山州各县(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指导工作。2022年2月11日,麻栗坡县发生疫情,刘洪玲随即申请前往支援。刘洪玲被任命为文山州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医院病区护士长,第一时间带领护理团队到病区开展临床护理工作。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除了正常治疗护理外,刘洪玲和战友们集思广益,送爱心礼包、制作健康宣教卡片、带领患者做健身操等,小到一张手纸、一杯热水,大到精准治疗、全面动态的病情观察及心理疏导,始终视患者如亲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她更是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多年来,刘洪玲成长为党员的模范,医者的榜样,先后获得“优秀志愿者”“文山青年五四奖章”“最美逆行者称号”等多项殊荣。
严直慧:为群众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天气预报服务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她始终与风雨相伴,和雷电同行,在气象工作岗位上勤耕细作、刻苦钻研,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她就是文山州气象局工作人员严直慧。
严直慧生于青海西宁,为了支持边疆建设,她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广南县工作,2019年底,因工作调整,她被安排到文山州气象局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严直慧先后从事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天气预报服务、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工作。无论在何种岗位,她都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一年四季不放松、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地坚守岗位。
回忆起“文山州气象局‘威马逊’预警获点赞”这件事情,严直慧一脸欣慰。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过境,严直慧与省局影视中心同志走访了西畴县莲花塘乡老胖箐水库、三岔冲村等几处地质灾害易发生点,深入受灾地区进行灾情实地调查与报道,及时发布“威马逊”影响文山地区的暴雨预警信息。由于提前两天做出的“威马逊”预警,让莲花塘乡的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刚刚接触烤烟气象服务时,严直慧多次深入烟田,与农户深入交流,了解服务需求。针对烤烟育苗、移栽、团棵、打顶和成熟5个关键期,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利用短信平台及时向种植人员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出加强排水防涝、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成熟采烤、防灾减灾等生产意见。严直慧还参与了广南、西畴、马关、麻栗坡、丘北、富宁等县共12个农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6个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6个暴雨气象灾害风险地图的制作。组织并参加西畴县水稻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猕猴桃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作,对农作物种植与发展规划、合理规避气象灾害风险起到决策参谋作用。
“希望凭借科学的力量,做出客观准确的预报,造福一方百姓。”严直慧说,这不仅是她的期盼,更是所有文山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兰希雄:工匠精神续写选矿传奇
他致力于技术研发,取得选矿理论多项重大突破和技术专利;他潜心选矿技术研究30多年,带领团队用新时代工匠精神续写选矿传奇。他就是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选矿副总工程师、选矿高级工程师——兰希雄。
兰希雄自进入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后,就到各个选矿厂深入走访,查看工艺流程和设备,并向公司提出“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想法,得到公司的大力支持。当年他主持的产能提升技术研究项目,让产能提升了30%,使公司扭亏为盈,那些曾经不支持技术创新的选矿厂,欣然接受新的技术改造,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公司的主流。
“别人觉得苦,我却乐在其中。”大半辈子钻研选矿技术,旁人看来枯燥无味,对于兰希雄来说却是一种享受。经过不断探索研究,他先后研发了细粒锡石浮选工艺、旋流器分级脱泥工艺等选矿关键工艺技术,并成功引进CPT浮选柱、立式螺旋搅拌磨机、选厂在线品位分析仪系统等新型高效选矿设备和系统,解决了都龙地区多金属矿难以分选的问题。
2011年,华联锌铟公司投资11.39亿元新建8000吨/日选矿厂,2012年项目开工,兰希雄承担起组织大型、高效选矿设备及选矿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及应用研究,项目建设的工艺技术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审核把关,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调试及达产达标技术攻关等工作。2013年9月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单系列多金属选矿厂,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科学化、大型化、自动化”,最大限度回收有用金属,对同行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兰希雄经过长达5年的探索研究实践,开发了集成应用光电选矿、跳汰选矿、螺旋溜槽选矿技术的废石资源综合回收工艺,为废石资源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朱杨昆:新一代云铝人的杰出代表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胜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科技研发中心作为云铝文山技术核心研发部门,始终把节能减排促发展作为己任,朱杨昆便是这个研发团队里的杰出代表。
2010年朱杨昆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云铝文山工作,由于能吃苦、肯钻研、思想活,很快成为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骨干。因铝土矿冶炼后的尾矿渣极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和地表、地下水污染,作为云铝文山《赤泥绿色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核心推行人,为系统地研究清楚赤泥各个工序的成分差异,朱杨昆天天跑现场,从原料、赤泥选铁前后及过程各工序直到入库,一种物料一种物料地排查,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梳理,一组数据一组数据地记录,把涉及物料的性质会产生的化学反应逐一进行分析,编制试验方案。按照方案开展试验,详细记录每一个步骤及数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验证砂石材料替代方法,朱杨昆对文山部分水泥厂及砖厂的位置、产量以及对原料质量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终于在多家企业成功推动了赤泥替代水泥和制砖原料。
铝灰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未经处理的铝灰会对地下水及空气造成污染,必须进行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在朱杨昆参与的《两段法二次铝灰安全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攻关工作中,其成果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获有色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为铝行业产生的二次铝灰应用开辟了崭新渠道,为铝行业发展解决了重大问题。
夏平:初心不改 心系患者
在文山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从医23年初心不改,用心为患者服务,他就是重症监护医学科主任夏平。在行医路上,他一直坚持“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服务理念,用高超的医技水平和春风化雨般的医者心态,治愈患者的身体和心灵。
夏平自2000年从大理医学院医学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后,便加入文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队伍。2009年,文山市人民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医技水平高超的夏平又勇挑重担,成为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主动负责组建的重症医学科,成为一名行医路上的“急先锋”。
在夏平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不断创新发展业态,医务人员医技水平不断提升。他带领科室团队,率先在州内ICU中开展“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CRRT的枸橼酸抗凝技术”,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除了完成平时的工作外,夏平还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天抽出1至2小时用于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由于自身不断努力,夏平主持的《制作试剂包条形码用于GEM 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降低检验成本的应用研究》等医学项目,在文山州内多次获奖。
为履行“危急时刻救人一命”的诺言,夏平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成为造血干细胞捐赠、倡导器官捐赠的先锋,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夏平自2007年得知可以到文山州血站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入库后,就主动去抽血入库登记,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2013年9月,夏平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为一名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云南省第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如今的夏平,依旧在他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医疗事业奉献着,用平凡的行动传递着人间大爱,为每一位患者带去希望。
(来源:州科协)
(编辑:刘虹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