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团结兴边看文山|边城马关,民族服饰来“上分”

发布时间:2023-06-15 10:51:51  

在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数台缝纫机飞速转动,苗族小伙儿陶书韩手指翻飞,一件件色彩艳丽、花纹多样的民族服饰成衣“新鲜出炉”。不久后,这些服饰将经过都龙口岸或麻栗坡天保口岸销往越南。

很多人熟知马关是从金属开始,拥有铟、锡、锌等11类47种,其中稀贵金属铟储量达6900金属吨,居世界第一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工业产业带来突破发展,2022年,马关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15亿元。随着“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实施,马关县挖掘新资源,力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多元化路径。

今年以来,马关花山节、民族服饰文化节等活动相继开幕,一场载歌载舞的民族狂欢、一席民族服饰的视觉盛宴在当地掀起一阵“最炫民族风”。马关县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各族服饰保持着民间传统的织、绣、挑、染的工艺技法,工艺手法精湛、服饰流光溢彩,展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马关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造就出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根据我们前期走访调研发现,在马关经营民族服饰行业的个体户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马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县服饰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罗绍录介绍,2022年全县服饰产业产值超4000万元。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无疑是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超车换道”的机遇,如何在民族服饰行业初具雏形的基础上,将民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拼经济拼发展中的新引擎?

2022年2月,马关县成立云南首个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抽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产业热爱者为成员的服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抓民族服饰产业工作。今年5月,以盘活闲置商业楼资源、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经营理念的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正式开园,通过3年内免收房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文山州内外民族服饰从业者入驻。截至目前,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山州文山市、广南县、富宁县等地的5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入驻园区,主要经营有壮、苗、彝、布依等6个少数民族服饰及文创产品。

“我们坚持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园区开展大麻纺织、刺绣、服装设计、直播带货等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聚集资源、培育资源、发展资源,形成融合一、二、三产的民族服饰行业产业链。”罗绍录表示,预计2023年全县服饰产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

“入驻园区的我们有一个大群,主要进行信息共享以及相互帮忙解难题,每个群成员都很活跃,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陶书韩告诉记者。分散在马关各地的民族服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源由此聚集起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改变了马关县民族服饰行业“小、散、弱”的局面。

一颗珠子串起一群人。据介绍,加工一件民族服饰成衣,分有裁剪、刺绣等环节,每一部分经过不同工人的双手来完成,一环紧扣一环,这种流动式的劳动形式带动了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和“闹兜阳”、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各具特色,仁和镇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马洒侬人古乐、小马固傣家风情、老懂寨闹兜阳文化、罗家坪边境红色文化等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还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用服饰传递文化魅力,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

结合边境地域实际,马关县围绕“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服饰产业、搞活边境旅游”的定位,利用各民族重要节庆举办山水田园时装秀、摄影、歌曲创作比赛等活动,营造“月月有节庆、村村有歌声”的浓厚氛围。结合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在民族聚集村寨建设壮、苗、彝、瑶、傣、布依6个主体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优化集群结构,推动民族服饰、工艺、歌舞、餐饮、康养等特色产业集群提升。

(云报全媒体记者:刘宇丹 张文峰 马喆 杨吉娟 文山州新媒体采编中心项目组记者:张晓依 张麟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牛世婷 侯廷秀)

(编辑:毛雪勰 排版:向传帅 责编: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