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绿美建设一直抓丨广南篆角: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3-07-14 17:13:19
文网讯 四月以来,文山广播电视台联合全州八县(市)委宣传部和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了《推动“三个一”争当排头兵》——专访乡镇党委书记系列访谈,今天(7月14日),广南县篆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教能,走进文山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文山热线”访谈节目直播间,向大家介绍篆角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好的经验做法和特色亮点。
直播中,张教能首先介绍了篆角乡的基本情况。他说,篆角乡地处广南、西畴、麻栗坡3县交界处,国土面积207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委会102个村小组。全乡有24万多亩森林资源,9万多亩耕地资源,5条河流贯穿全境,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乡村文化底蕴丰富,有1987年3月发现的古人类遗址——阿渺村月亮山布苏洞,有最具魅力的彝族弦子舞、壮族秧歌舞、苗族芦笙舞,还有保留了原始神韵、被称为东方人迪斯科的“彝族(花倮)葫芦笙舞”。
篆角乡作为全州“农民增收一口清”试点乡镇之一,一直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努力方向和着力点,千方百计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切实算好农民收入账,加快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是按季度做好农民收入核算,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动员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二是‘一乡一业’发展香椿产业。建设香椿种植示范基地3000多亩,带动群众种植1014亩,鲜椿产品远销东部沿海城市,年产值在1600余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篆角乡自2017年划归文山英茂蔗糖片区以来,甘蔗产业从无到有,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四是各种产业百花齐放。连片种植辣椒3852亩、生姜2760亩、草果1000多亩、柑桔1200亩、澳洲坚果1200亩,烤烟种植新烟区示范基地300亩,八角、油茶、蒜头果、长冲梨等经济林果得到广泛种植,高峰牛、生猪存栏均在20000头以上。”张教能说。
基础薄弱,发展规模小,盈利不明显等问题,目前是篆角乡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困难,张教能说,篆角乡采取了三条措施来解决。“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现有种植业、养殖业,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抓好技能培训。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技能、新型农民、特色产业发展等培训,引进科研人才做好技术指导,用好乡土人才;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1022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多亩的基础上,再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产业配套设施、农村公路硬化、供水保障、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在抓好绿美乡村建设方面,张教能介绍,篆角乡一直以“一竿子插到底”“一把手亲自抓”的建设决心,紧紧围绕弄干净、摆整齐、增绿植、建文明的目标和“清、拆、植、保、建”“发展庭院经济”的工作举措,发动群众全面参与绿美建设。“一是以党建引领大抓绿美建设;二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幸福感满满;三是抓牢源头处理,以垃圾一体化处理让绿水青山常驻;四是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村庄常绿长美。2022年以来,全乡建成78个绿美村庄、60公里绿美公路。2022年8月,乡党委政府和下寨村小组分别获得文山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
直播中,张教能还介绍了篆角乡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强化‘组织先行’迈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步,注重‘社会参与’扣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注重‘人才建设’打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胜一招;二是以‘五小’举措为切入点,促进基层治理一网兜‘除病灶’,篆角乡充分发挥乡村干部打通治理‘最后一米’的作用,严格落实‘四必到’‘五必访’工作机制,切实管住人、管住事,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零上交’;三是推行项目化工作法,落细矛盾纠纷化解和特殊人群管控,建立特殊人群档案,盯紧特殊人群,实现基层治理一网兜住群众烦心事,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记者:廖文)
(编辑:刘虹 排版:李法楠 责编:徐仕桓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