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十问读懂民族工作知识→
发布时间:2023-07-25 11:28:17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民族工作的指示批示是什么?
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宝贵的财富”,充分肯定云南民族工作的好经验就是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月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具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的突出特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义重大”,要求云南“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4.习近平总书记3次回信、1次致贺信精神是什么?
2014年1月总书记给独龙族乡亲回信,祝愿他们“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9年4月再次给独龙江乡干部群众回信,勉励他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21年8月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希望他们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3年4月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指出“云南大学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云南大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什么?
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的“四个关系”是什么?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7.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什么?
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深刻阐明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要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切实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9.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10.如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来源:梁河警方)
(编辑:毛雪勰 排版:陆军 责编:资云波 终审: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