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郑小瑛教授和坡芽歌书合唱团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3-08-04 17:07:53
2023年8月2日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歌书合唱团
进京演出之旅启程
郑小瑛教授发视频表示祝贺
她对坡芽歌书合唱团说:
“坡芽歌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合唱团是壮乡的骄傲
也是音乐界的一个传奇
期待你们把合唱坚持下去
把坡芽歌书传承下去!”
“初见”满是巧合
2016年7月,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在俄罗斯的索契举行。作为大会主席团永久成员的郑小瑛教授被主办方邀请到会颁奖。比赛期间,郑教授在各个场馆间随机观摩。一天,她来到一个赛场,听说即将出场的是来自中国云南的壮族合唱团,她就饶有兴趣地坐下观看。场上比赛的,正是坡芽合唱团。
“他们一唱,我就惊呆了。声音那么好听!和声、转调,那么准确!”郑教授说。坡芽合唱团唱完比赛曲目就离场了,郑小瑛教授没法找到他们。几天后,索契机场登机的廊桥上,正巧遇到来合影的粉丝,也是坡芽合唱团的核心人物:业原,叶明菊和刘晓耕。郑小瑛教授一听,双眼放光,当即高声说:“坡芽合唱团!我是你们的粉丝呦!”从此,郑小瑛老师与坡芽合唱团结下了不解之缘。
“沿途”满是期待
2019年,郑小瑛教授开启了考察云南民间合唱之旅,此次云南之行,刘晓耕为郑小瑛教授安排的最后一站,是坡芽村。坡芽远在临近中越边境的大山中,先要从昆明乘高铁到富宁,然后还要再乘汽车行驶一个多小时山路。郑教授笑眯眯地对刘晓耕说:“你好聪明啊,给我安排了一个Crescendo(音乐术语:渐强)的旅程!”
登上开往富宁的高铁列车,郑小瑛教授拉着壮族作曲家业原坐在自己身边,要听她讲坡芽合唱团创建的故事。业原告诉郑老师:坡芽歌书被发现之初,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领域,而在壮族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歌唱,却没有被大山外的世界听到。2009年,富宁县组成坡芽歌书山歌队,他们用心、动情的演唱受到了时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的刘晓耕老师的高度肯定。那一年,坡芽山歌队在云南省青歌赛原声态组的比赛中拿了金奖,后来,还在全国青歌赛中获得了团体赛铜奖,从此开始受到外界关注。
2011年,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在富宁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刘晓耕率领的专家团队,包括指挥家叶明菊、作曲家吴渝林、业原,编导杨要武,撰稿杨晓萍,一边招募合唱团员,一边进行创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原来只能原声态演唱的山歌队,扩充为由三十多位民间歌者组成的、能演唱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作品的高水平合唱团。
将近三小时的高铁行程,被音乐家们的热切交谈变成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列车到达富宁站后,一行人转乘汽车,开进山间公路。虽然山路蜿蜒颠簸,郑小瑛教授却毫不在意。她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又要见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了!”
“再见”满是感慨
“现在的山村是什么样?”一路上,郑小瑛猜测着。
“嘟——嘟——”前方的路边就有人吹起了牛角号。原来,坡芽的村民和坡芽歌书合唱团的歌手们早已在村口迎候了。他们列队唱着迎客歌,捧着壮乡人待客的米酒。坡芽歌书的传承人农凤妹和农丽英,带着村里的妯娌、姐妹们迎上前,她们专为郑小瑛教授唱起一支特别的歌,合唱团的团长黄祥为郑老师翻译道:“她们唱的是:我们在厦门与郑老师相见,回来后一直念念不忘,甚是想念!今天又见到郑老师,非常激动。”
“我也想念你们啊!终于又听到你们甜美的歌声了!”郑小瑛手捧竹筒酒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村口到村里有约两公里的坡路,人们搀扶着郑小瑛老师在前面走,村民们跟在后面一路唱着山歌。上百人走在山村大道上,阳光灿烂而迷离,歌声此伏彼起。大家走着、唱着、说笑着,歌声笑声,久久回荡在山间。
在一片高地上,一座古朴的殿堂式建筑格外醒目,刘晓耕告诉郑老师,这是“坡芽歌书传习馆”,里面有关于坡芽歌书的展览,传承人在这里教孩子们和年轻人唱山歌。坡芽歌书合唱团的歌手们就在这里,在叶明菊老师的指挥下,为郑小瑛教授表演了他们最精彩的节目。
“你们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我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一件让人特别感动的事。让世界听到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大山里出来、又能与世界水平同步的音乐,人家会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人类的音乐宝库中,留下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贡献!”郑教授的讲话受到合唱团员们的热烈鼓掌。
夜色为坡芽村平添了几分神秘,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村民歌手、合唱团员们为音乐家们唱了一曲又一曲。最后,他们唱着《大河调·送客歌》,走了两公里山路,把音乐家们送回返城的车上。漆黑的夜里,看不见依依惜别的泪水,却听得清浓浓的不舍之情。
而今,2023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
将于8月4日,19:30分在京开幕
演出前
云南文山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
正与其他演出队伍
进行正式演出前最后的联排
让我们敬请期待
(来源:瑛乐知音微信公众号、文山发布网)
(编辑:周西杨 排版:李法楠 责编:刘梅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