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中国寻根之旅”华裔青少年走进文山探“非遗”
发布时间:2023-08-16 15:05:47
文网讯 近日,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云南文山营正式开营,来自德国慕尼黑的20名华裔青少年通过研学的方式在文山市、丘北县、砚山县开启“寻根之旅”,通过研学方式“寻根觅源”,探寻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华裔青少年手中的非遗创作课堂
“从前我只在电影里见过这样的陶瓷,如今它不仅‘触手可及’,我还学到了基本的制作手法。”走进砚山县第三小学,华裔青少年们便被陶艺室里琳琅满目、造型别致、制作手法精巧的陶器深深地吸引住。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学习陶艺制作、感受陶文化,制陶过程中体验创作乐趣。
砚山县江那镇的窑上土陶是砚山县四张文化名片之一,历史已300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习非遗就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华裔刘佐凝说,这堂“传承课”虽短暂,但土陶文化的魅力会一直延续下去。在未来,他们之中的某一个人可能还会想起土陶文化,再向身边人讲述与教授。
华裔青少年眼里的非遗视觉盛宴
走进丘北县八道哨乡阿诺村,风情浓郁的村庄里处处可见白族民族元素。跟随讲解员走进陈列室,满墙满柜摆放整齐的白族服饰、民族乐器、白族傩面具等映入眼帘。以白族花神傩面具为原型制作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令人眼前一亮,华裔青少年们纷纷驻足欣赏。随后,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力,体验为陶瓷烧制的白族花神傩面具上色。
傩面具是丘北县白族太平节最重要的道具,目前已被列入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的民族服装很有特点,这种傩面具我是第一次见,造型粗犷比较独特,当地民族文化气息也很浓厚。”华裔杜敏铭表示,自己之前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深,这趟旅程带领大家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增进自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走进砚山县彩艺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小舞者们热情地迎接华裔青少年们的到来。随着极具节奏感和民族风情的节拍响起,小舞者们表演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棒棒灯舞》、彝族《顶灯跳玄》等民族传统舞蹈。
“中国民族舞蹈极具魅力与感染力!”学过半年舞蹈的华裔李沛芸也上台表演了一段古典舞,与小舞者互相交流学习。随后,课堂上开展了一些趣味游戏,当地青少年与华裔青少年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留下美好回忆。
华裔青少年舌尖的非遗美食之旅
花饭节是文山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逢农历六月,壮家人都会忙碌于制作花米饭,邀约亲朋好友共度佳节。华裔青少年们走进文山市土小韦花米饭体验园,与当地群众欢歌起舞、制作壮族美食喜迎花饭节,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浓浓壮乡情。在米饭图案拼制比赛上,华裔青少年们用植物染料染制的六色糯米拼出创意十足的图案,表达自己对祖籍国、对文山的热爱之情。
“我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们对文山的热爱,因为文山有很多民族和很多特色。蓝色是代表文山的水清澈美丽,绿色是代表文山拔地而起的山,相邻的红色和绿色则代表文山的三七。”来自德国的华裔刘逸舟表示,文山是一个生活着众多民族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文山散发出迷人魅力。
“我们的作品是做了一个大桃心,中间写了‘中国’两个字,因为我们很爱中国。”华裔露熙说,花米饭香甜软糯的口感令人难忘,壮族的这道非遗美食如此美味,令人回味。
在文山“寻根”期间,华裔青少年们通过制作、欣赏、品尝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了解文山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文山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所孕育出令人沉醉的非遗之美。
“我们寻根之旅夏令营目的就是要寻根,带领孩子们找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夏令营领队老师徐爱娥说,这趟旅程可以说是一趟带领大家走进非遗的“生动课堂”,让孩子们未来成为非遗传承的传播者,成为中外友好文化的使者。
(记者:何昕霖 张振瑞(实))
(编辑:罗贤慧 排版:向传帅 责任编辑: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