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革命老区展新颜丨西畴:赓续红色文化 砥砺奋进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3-08-16 16:08:08
文网讯 1940年,数十万日军陈兵越北,文山地区从原来的抗战大后方变成抗日防御的最前沿。文山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筑起“铜墙铁壁”,西畴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奋起抵抗侵略,为保卫祖国西南国土免遭日寇蹂躏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至90年代的守土卫国,西畴一直是屯兵积粮的要地。在长达10余年的边境战争中,西畴人民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支前参战,抢修公路、修筑工事、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供应物资,屡屡立下战功,为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这是一片涅槃重生、日新月异的热土。一直以来,西畴县作为集“革命老区、原战区”为一体的红色资源地,在毛主席光辉批示的引领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上下同心,治石漠、战贫困,兴产业、抓发展,见证了西畴一步步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巨大变化……
走进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呈现在眼前的是舒适养眼的农村风貌,统一规划建设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栅栏里绿意盎然的农家菜园别致美观;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特色墙绘引人注目,道路两旁的花朵娇艳美丽,别具一格的乡村特色小广场,鸟语花香中尽显田园风光……
当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陆仕荣满脸笑容地跟记者说道:“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出门干干净净、鸟语花香,文化墙、排污设施、小花园、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绿就是美、美就是富。”东升村的变化是西畴绿美建设的一个缩影。西畴对全县1770多个村小组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以点带面推进全域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了鸡街后卡、柏林老克田、法斗马龙洲、蚌谷龙正等一批和谐、美丽、富裕的示范乡村,乡风文明跃然纸上,绘就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家园。
近年来,西畴县把西畴乌骨鸡作为“一县一业”来抓,全力推进乌骨鸡育种、饲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一方面联合技术专家成立科技特派团和专家工作站,与云南农大等科研院所签订《西畴乌骨鸡开发科技合作协议》,组建乌骨鸡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制定乌骨鸡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以云南正源公司为龙头,带动建成育种、孵化、养殖、加工、产品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在产业链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联农带农增收。
“一只鸡的利润在10元到13元之间,如果养得好一点,规模大一点,一年20多万元还是有的。”西畴县兴街镇新房子村的养殖大户查以龙向记者介绍道,今年他饲养的鸡苗全部由县里引进的企业提供,县农科部门还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他只需负责养好这些乌骨鸡,收入就有了保障。
目前,西畴县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28个、养殖场31个、养殖大户110户,全产业链产值达5.84亿元,带动3万余户群众户均增收6500元。
西畴县立足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前接口岸、背靠州府的区位优势,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下,围绕口岸经济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计划日产1000万只打火机的能全电气正在扩能提产;引进云南奥斯迪集团入驻园区,谋划引进一批浙商落地加工家用电器、智能家居用品以及发展对越进出口贸易;引进深圳天微科技等6家企业落地加工发光二极管、驱动芯片(IC)封测、封装芯片、LCD智能屏幕总成、存储芯片半导体以及LED照明应用等产品,形成制造、应用产业链一体化落户园区,将于10月份投产,预计2025年末可实现产值50亿元;引进安徽兴锂等8家新能源材料企业生产电解液、聚合物电池、储能电池等,预计12月份投产,到2025年末可实现产值49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西畴县不断拓宽“文旅+”模式发展新路径,充分挖掘发挥各类资源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文旅+”模式推进农业、康养、研学、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养生、旅游观光、文旅休闲度假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香坪山康养宿集——民族医药森林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林开武故居、金线莲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2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2023年一季度,共接待游客46.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29%,实现旅游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2.03%。
一直以来,西畴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2%,居全州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5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770元。
西畴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西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笃行实干、阔步向前,弘扬践行“西畴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畴篇章!
(来源:西畴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冯鹤 排版:冯明兰 责编:徐仕桓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