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文山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写在喀斯特绿洲上的答卷
发布时间:2023-08-17 09:07:30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8月17日
《云南日报》整版聚焦
文山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详情如下
↓↓↓
文山州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图为丘北县仙人洞村航拍。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摄
桃花水母 本报通讯员 王显涌 摄
华盖木
双色并蒂莲
麻栗坡兜兰
蜂猴
滇桐
万物葳蕤,山水潺潺,庭院绿植摇曳……入秋,漫步西畴县江龙村,村庄环抱在三千亩橘园与一眼望不到边界的杉树林海间,深浅不一的绿意渐次铺展。
一组数据,记录江龙村逐“绿”而行的轨迹。全村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32%,到如今的80.4%;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依靠林果产业人均收入达2.6万多元。
江龙蝶变,起笔于生态修复,落笔于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工笔绘出绿美乡村新貌。地处石漠化最典型地区的小小村庄,恰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文山州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文山是我国甚至世界喀斯特地貌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是云南省乃至滇黔桂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地方。如今,这里彻底换了颜色。
从江龙村硕果满枝的橘园,到“三光”片区连片茂密的猕猴桃林,再到华盖木回归的木兰园,穿行在西畴的村村寨寨,青山绿水、葱茏深秀,很难联想到这里曾经荒芜的石漠化景象。
山区面积高达99.9%,石漠化为主的岩溶面积达75.4%,这是西畴的生态家底。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西畴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奋斗精神,厚重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答卷。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县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全县治理石漠化140多平方公里,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4.83%。
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接下来,西畴将继续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农林示范带产业兴村工程,今年预计完成营造林3万亩以上。
“没想到石旮旯变成了人人向往的乡村。”老党员刘超仁参与见证着江龙村的蜕变。眼下,绿美乡村建设让江龙“颜值”再提升。他高兴地说:“群众要持续增收,除了卖橘子,还可以‘卖风景’了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55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0.29%,逐步实现了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蝶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山连水,水绕山,青峰错落,湖泊星罗棋布,普者黑超凡脱俗的容颜,吸引着全国游客。而近年来,普者黑一次又一次火出圈,成功“引流”,则源自好生态。
从双色并蒂莲惊艳亮相,到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普者黑湖的清澈如一面明镜,照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在普者黑景区入口,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字的石碑颇为醒目。践行“两山论”,普者黑人有着深刻的体悟。“大家都知道,游客来这里,就是为了看这片花,看这一湖水。没有这一汪清水,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普者黑核心区仙人洞村民宿店主范成元说,生态保护正不断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不得采摘野生荷花,用于食用的荷花在人工种植的荷田里。”
吃上旅游饭,更加懂生态。荷叶荷花的香气,同氤氲的水汽混合在一起,已成为普者村村民方永华家的民宿在这个夏天最吸引人的金字招牌。方永华高兴地说:“过去这里是一个鱼塘,退塘还湿后种下一片白荷,反而成了住店客人最喜欢拍照与休息的区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文山的脚步从未停歇。2011年12月,规划总面积1107.4公顷的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于2017年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6年时间里,普者黑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升级,动物生境日益改善,湿地鱼类资源从18种增至89种,鸟类种类从142种增至208种,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
迈入“十四五”,当地党委、政府对普者黑污染防治再次提档升级,对普者黑湖695.2平方公里流域进行全流域共同保护。普者黑湖景区水质不断得到改善,综合评价达到Ⅱ类,为近六年来最好水质。
今年6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后,旅游“打卡村”龙树脚村又火了。
从3D墙绘到七彩民居,再到花海“网红”步道,走进马关县龙树脚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生活方式与青山绿水在这里融为一体。
像这样的旅游村寨,在文山州已经有30多个。当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风情,加快打造田园综合体,启动9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71个精品示范村和303个美丽村庄建设,实现了“点绿成金”。今年,全州计划推出喀斯特山水之旅、探秘古村之旅、康养之旅等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更高境界的“绿富美”,文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探索。
——探索农林融合模式。坚持把生态治理与兴林富民相结合,做大做强文山三七和油茶、八角、蒜头果等特色产业。全州累计发展油茶78万亩、八角90.44万亩、人工种植蒜头果3.43万亩、杉木226.7万亩,草果、砂仁、苦参、黄精等林下种植50余万亩。实现林草总产值170多亿元,林下经济总产值21亿多元。
——探索农旅融合模式。成功创建普者黑AAAAA级景区和8个AAAA级、31个AAA级景区。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9.5%、26.07%,恢复至2019年的126.94%、114.19%。
——探索康旅融合模式。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2%,丘北县、广南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突出抓好以普者黑湖和盘龙河“一湖一河”为重点的河湖保护治理。成功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A级联赛,香坪山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
从美丽生态、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绿色成为文山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兴边富民的关键抓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文山没有辜负这片青绿,而这片青绿也回馈着文山。
(云报:黄鹏 见习记者:王世涵 整理)
(编辑:周秋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