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广南县:以小见大 助力文化“活”出圈

发布时间:2023-08-17 10:13:38  

文网讯 广南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广南句町文化、稻作文化等绚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广南县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小平台引领文旅大融合,以小活动引领非遗文化大传承,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

在广南县,世居的汉、壮、苗、瑶、彝等民族至今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南西枫斗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项目,随着石斛药用价值的发现,西枫斗制作技艺在该县各民族间广为流传。

张科长是广南西枫斗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在他手中,新鲜采摘的铁皮石斛经过整理、剪段、烘焙、卷曲、加箍等7步精细的加工步骤,便成了螺旋状的“斗笠”——西枫斗。将石斛制成西枫斗后,石斛茎秆中的有效成分不易分解,同时便于保存。

依托广南县得天独厚的石斛资源和文化底蕴,广南县融合打造以石斛为主题的“六郎城·仙草秘境”生态观光景区。同时,广南凌娅石斛公司与王兆明、张科长等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依托景区开展西枫斗制作技艺传承。非遗传承人针对景区周边村民进行西枫斗制作技艺培训教学,同时在景区内开展西枫斗制作技艺体验项目,制作的西枫斗成品则通过公司销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体验和购物,传统非遗技艺得到了传承,村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据广南西枫斗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科长介绍,西枫斗制作技艺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王师傅交给他要往下传,他便召集年轻人,无偿地帮助他们学习西枫斗技艺。以后,学到技艺的年轻人就可以到公司上班,每年有1万多到2万之间的收入。“作为传承人,我有信心和责任把西枫斗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张科长信心满满地说道。

如今,广南铁皮石斛已成为一项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据了解,2023年1月一7月六郎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105138人(次),门票和餐饮收入达560万余元,依托旅游景区带动销售石斛滋补、美妆等系列产品273.2万元;鲜条销售收入112.3万元。

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广南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历史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为红色文化传播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狂飙诗人”、云南“三杰”之一柯仲平是从广南走出的革命先驱。2022年,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广南县策划打造了《狂飙诗人柯仲平》情景剧。以柯仲平的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为蓝本,结合了广南壮族原生态山歌、情景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演员们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带领观众感受把一生献给中国革命事业、一辈子和人民血肉相连、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文艺战士、狂飙诗人柯仲平的一生。

“当时在演绎和创作柯仲平这个人物的时候的确很难,因为你要成功演绎一位历史人物,你就得先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然后不断从他的身形、外貌、声音甚至各种地方去模仿和学习他。经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最终我们演绎的效果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也让广大群众了解了柯仲平、知道了柯仲平、学习到柯仲平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爱国情怀。”《狂飙诗人柯仲平》柯仲平扮演者邓家驹说。

近年来,广南县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南街为阵地,在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到来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非遗文化引入街头,把街头变成大学堂,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本土非遗的文化魅力,赋予文化资源更多可见可触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非遗文化的小传承引领我们的大传承,把我们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广南,进入到我们广南,宣传我们广南。第二我们将把小活动做成大活动,把我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哪一些能够实现收入,我们在这里做深做大,让它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实现群众的直接收益。”广南县文旅局副局长张孝立表示。

(记者:项兰星 张磊)

(编辑:罗贤慧 排版:向传帅 责任编辑: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