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从“空巢村”到富裕村,富宁县上寨村如何成功开启“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3-08-19 16:16:41
今年6月
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
在云南省昭通市召开
大会印发了我省10个具有一定创新性
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鸿雁”归乡展宏图 小寨走上“逆袭”路
——文山州富宁县致富带头人联农带农促增收典型案例》
是文山州唯一入选案例
一起看看富宁县上寨村
如何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
从“空巢村”到富裕村
实现成功“逆袭”的
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隔河相望,距国境线1.5公里。以前,上寨村小组土地荒芜、交通闭塞,人员外流超过60%,是出了名的“空巢村”。
近年来,上寨村群众积极返乡建设家园、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党建引领、公司领航、合作社带动”的发展路径,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8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400万余元,2021年达到124万元,逐渐成为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边境小康村。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成为产业兴、生态美、边民富的标杆。
强化利益联结,壮大村集体经济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上寨村共成立2个党支部(上寨村党支部、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有党员10名,按照党员履职能力情况,进行设岗定责,采取“1+N”模式,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积极推进“三培养”工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
上寨村廖世兵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在2006年被授予云南省首届农村“创业之星”称号,他常说:“落叶终要归根,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舒适繁华,家乡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家乡情”。
2015年,廖世兵放弃在外年收入百万元,毅然决然选择回乡发展,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外出学习经验和积累的资金试种黄精、重楼等中草药。
2017年,廖世兵“接手”村小组时村集体经济资金只有2.17元。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廖世兵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第一时间就带村民外出考察产业。回来后,村里开会商议决定,发展苹果梨产业。说干就干,他组织群众整合荒山荒坡和闲置土地650余亩,按照每家每亩地出1000元的方式与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统一采购苗木、统一提供技术推广、统一管理培训、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采摘回收的方式种植苹果梨。
2018年,村民们看到廖世兵试种的中草药有所收益,决定跟他一同发展产业。针对中草药种植周期长,日常管护成本高的特点,上寨村小组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群众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的方式开展中草药种植,其中合作社占51%收益,群众占49%的收益,解决了中草药先期投入成本过大,群众不敢试、不敢闯的问题,降低了合作社后期管理的成本,同时双方以占股的形式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随着中草药产业迅速发展,上寨村注册富宁上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公司领航、合作社带动”的发展路径,延续“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持续促进增收。2021年,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上寨村利用村集体经济修建酒店、饭店、超市、腊肉烤房等功能性场所,均获得可观的收益。
此外,上寨村以“不丢荒一寸土地,不落下一户群众”的思路规划产业发展,采用“长短结合,林上棚下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棚内经济+林上经济+庭院经济”的产业布局。采取“统一规划、统计标准”的方式,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栽种集观赏、食用、药用价值于一身的八月瓜,在村周边栽种以稻谷、生姜为主的农产品,形成了院内八月瓜、院外稻谷生姜遥呼相应的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目前,全村种植山豆根、白芨、滇黄精、重楼等中药材3000余亩,苹果梨650余亩,已实现经济创收1000万余元,农户累计分红700多万元。
“产旅+文旅”,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上寨村把目光转向旅游发展上来,依托产业收益,创新农业产业发展与边境观光旅游紧密结合的新发展模式,建设中草药加工厂和中草药交易中心、边陲儿童乐园、林下中草药基地等“打卡点”,盘活集体经济。
2022年,上寨村合理利用村内空地,以镇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土地指标、致富带头人垫资、村集体经济投入的方式建成亲子游乐园,开业一周仅门票收益就高达20万余元。看到收益后,上寨村实行会员制参股投入,村民户均投2000—3000元入股成为项目会员,入股的村民可获得来自村集体经济收益和项目收益双分红效益。目前,亲子乐园项目营业额已超80万元。
同年8月,林下中草药观光步道、中草药交易市场、文化大礼堂等项目启动建设,上寨村借机注册旅游公司,由公司统筹村内各项资源,统一经营管理。
中草药加工厂和中草药交易中心由村小组出土地,依托上海援建项目资金,建设中药草加工厂和中草药交易中心,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化产业格局,打造富宁县中药材交易中心。林下中草药基地以“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建设模式,由村党总支出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草药公司提供药苗,合作社出管理人员的建设模式,建成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树下种植黄精和重楼的产业观光步道,打造成为一个集观光、游学为一体的产业基地。目前,林下观光、游学步道建成2000余米,林下重楼种植400余亩,林上铁皮石斛种植2000余篮,正逐步完善边境大舞台、林下休闲区、林下露营区、林下民宿等设施。
全村先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开设公司5家,有18支工程队80余名设计、建筑人才。种植山豆根、白芨、滇黄精、重楼等中药材3000余亩,苹果梨650余亩,累计实现经济创收1000万余元。运用中草药加工、交易市场对中药材进行回收、加工、包装、销售,同时依托林下中草药观光步道、边境林下大舞台、农耕文化陈列室、亲子游乐园等项目,发展“产旅+文旅”结合的旅游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0元,全村人员外流从60%降至8%,以“股份合作型、资源整合型、产业牵引型、文旅带动型、项目经营型”带动模式,将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2.17元累计发展到409万元。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刚开始,面对上寨村“路宽不过一米五,新房不足十一间”的落后基础设施,廖世兵召集群众开会商议基础设施建设事宜,号召村内乡贤一起为村子建设筹集资金,并向各级部门申请资金和水泥、水管等物资。先后争取到镇党委政府资金15万元、水泥40吨,用于修建村内道路。在廖世兵的带领下,村民投工投劳,共修建上寨全村水池80个,水管7万米,硬化通村道路、村内道路1.2万平方米,修筑挡土墙3700立方,修建产业路3公里,安装路灯80盏,共折合人民币1800万元。
此外,结合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争取并投入污水处理资金300万余元、墙体亮化100万元、庭院建设120万元、健康步道建设48万元。
上寨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设党建文化长廊300米。通过合作社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形式带动2000余人次实现增收。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组队到省内外考察学习,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收购合同。
依托村党组织和致富带头人,回引在外人才、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依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感召在职在编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乡贤能人参与家乡规划。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库,加大培育农村乡土人才。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3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3名专家服务团到上寨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帮扶。
上寨村将全村62户全部纳入网格,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一网全管、多方联动、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建立“1+3+21+N”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三个一”等重点工作到“网”中去、项目落地政策在“格”中办,近10年村内未发生命案,村居建设持续向好、村集体经济提量增效。成立“三资”管理委员会,搭建以党支部为主导、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议事的平台,形成“三方协同基层治理、双向选择微网格、志愿服务一站结”的多元共治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协同推进。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三资”管理委员会等议事决策操作流程,通过“院坝协商”“群众议事会”等方式,由群众自行商定村内卫生“红黑榜”、票选“美丽庭院”等内容,构筑以“村规民约”为统揽的“1+X”制度体系。
打造养老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服务型场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到养老服务中心看电影、疗养、按摩,中年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青少年、孩童可以到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接受各项技能知识培训。由“先富起来”的一批村民,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村内饭店、游乐场等勤工俭学岗位,以“工酬”方式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重病家庭捐资捐物,先后为村内6个患癌老人捐款累计80万余元,确保村内每一个困难家庭“不掉队”、每个困难群众“有人帮”,形成严密的邻里互帮互助网络,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我管理、相互帮扶、一起监督、共同富裕的共享新格局。
(来源:文山州乡村振兴局 富宁县乡村振兴局 富宁县田蓬镇党政办)
(编辑:董飞 排版:张振飞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