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乡村振兴展新颜丨文山为什么这样红!
发布时间:2023-08-28 09:47:29
文山
是一方红色的热土
文山儿女跟随党的旗帜
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抛头颅洒热血
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
洒戛竜、丫呼寨、楚图南、花桥村
众多的“红色宝藏”
无不诉说着一段段珍贵红色故事
今天
让我们走进尘封的红色记忆
了解文山为什么这样红
红色洒戛竜
青瓦、白墙,一首首红色诗词印在墙面,仿佛诉说着红色革命故事;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红色徽标点缀其中,门前的红旗迎风飘扬,院中的小景各有千秋……走进文山市德厚镇洒戛竜村,红色革命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鲜花掩映中的石碑,指引着人们走向洒戛竜党支部革命旧址。
走进洒戛竜村,河边的连片荷塘里,接天莲叶间点缀朵朵粉红,阵阵微风吹过,清新的荷香弥散在鼻尖,很是惬意。如此美景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无论是村内小巷还是荷塘栈道,都能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游玩拍照。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子里也办起了农家乐。很多原先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村子要打造成旅游村后,便毅然回村发展。除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乡村的打造还带动了面酱、豆豉、卤腐等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为村民带来可观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洒戛竜除了靓丽的自然风光外,这里还有中共文山州第一党支部旧址,更是全省、全州党史教育基地和文山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走进旧址展厅,一幅幅历史资料图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物品,不仅能了解到文山的地方党史和革命史,还能深切地感受到先辈们舍身革命、不畏流血牺牲、执着追求梦想和真理的高尚情怀。值得骄傲的是,以洒戛竜党支部党史为原型编排的话剧《指路碑》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在这里,还留有云南省第一位女共青团员、云南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吴澄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吴澄洞”。
1928年,吴澄到这里秘密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偏远的苗家村寨种下了革命火种。为缅怀吴澄,以及早期在文山、小塘子村付出伟大牺牲的共产党员,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市委史志办开始了革命遗址吴澄洞的修缮保护工作。2019年至2020年期间,先后修建了栈道,吴澄洞大门、改造观光亭、石梯旁景观和洞内场景布置等。通过革命遗址配套设施的完善,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德厚镇菲古村委会小塘子村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周边群众的致富基地,全力推动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
据了解,文山市红色美丽洒戛竜项目立项批复5亿元,包括红色党建、红色教育基地、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工程、村庄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数字乡村建设8块建设内容。目前,洒戛竜村22个重点项目已完成20个,红色文化展陈馆和新建旅游公厕2个项目正有力有序推进,总计完成投资6310万元。如今,集“自然风光、爱国教育、民族文化、农家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已初显成效。
红色丫呼寨
“现在大家都吃得饱,穿得暖,住得也好,道路也硬化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这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 走进追栗街镇丫呼寨村,古树参天,道路整洁,村民房屋普遍宽敞漂亮,房屋外彝族风格的墙画展示着团结与进步的故事。青山绿水间,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寨安静地诉说着红色故事。这是一个曾经为革命作过重要贡献的彝家山寨,这里诞生了文山县(今文山市)第一个新生民主政府,这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民族团结之花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1949年4月,文山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追栗街镇丫呼寨村成立。2010年,由文山市委、文山市人民政府对丫呼寨村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旧址进行初步修缮,文山县民主政府纪念馆进行修缮改造后,于2018年4月正式开馆,年接待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纪念馆占地709平方米,建筑面积1003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实践建党基业,拯救民族危机”“十四年抗日救亡,文山各族儿女一戎衣”等7个展区。通过文物展示、观看宣传片以及游览军事通道和碉堡等,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山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如今的丫呼寨,始终保留着深厚红色底蕴,追寻着前辈的红色足迹,正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道上阔步前行。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团结和睦,红色彝乡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越开越艳!
红色楚图南
在文山市上条街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一栋青瓦白墙的两进式四合院格外显眼,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书法家楚图南14岁之前曾生活于此。在上条街拆墙改造的过程中,这里经过修缮后,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据了解,楚图南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二十世纪文山最负盛望的名仕——楚图南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故居里收藏展示了400余件楚图南先生生前重要的物件藏品,具有重要的红色革命研究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近年来,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文山市筹措资金300万元,投入楚图南故居的重建修缮,成功获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2年12月30日,文山市楚图南故居纪念馆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文山市第一个纪念馆成立。楚图南故居纪念馆的揭牌成立,具有资政、育人、存史的重要社会作用,对研究红色革命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全市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初心教育打造了红色载体和永久平台,为青少年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有益阵地。
红色花桥村
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视察云南,并到文山市花桥苗族村、旧平坝壮族村,分别走访了苗族群众陶兴寿和壮族群众马仲民两家农户。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咪多”如今已经健康长大、心存感恩、安居乐业。
陶兴寿谨记江泽民同志的殷殷嘱托,自江泽民同志走后,陶兴寿一家便千方百计学习农村致富实用技术,积极探索致富之路。1991年,陶兴寿创办了苗族手工蜡染厂,此后逐步发展壮大,变成了现在的半机械化的民族印染厂,批量生产以苗族衣裙为主的民族服装,产品远销美、英、法、日等国,每年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几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费近10万元。陶兴寿一家的生活也由当初的粮食基本够吃,变成了现在的小康人家。如今,家里房子宽敞明亮,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全家9口人其乐融融。
为了更好地纪念江泽民同志视察文山那段短暂而弥足珍贵的特殊历史,讴歌过去发生的伟大变革。2023年7月1日,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一经开馆,便受到参观者们的一直好评。
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位于腾龙北路花桥村旁,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目前主楼已建设完成,副楼正在建设当中,预计总投资260万元。主要包含“序厅”“边疆儿女站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在边疆”“江泽民同志视察的文山”“尾厅”等展厅;其中以1927年至2022年为时间线,用“缘、源、幸、福”四字展示了文山州及花桥村史。通过建设村史馆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文山州及花桥村各族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这里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里的红色资源生生不息
这里的红色文化植根心中
照耀着文山各族儿女前行的道路
使得文山这片故土生机勃勃
来文山吧
来感受文山的“红”!
(来源:非常文山 部分图片来源:文山州摄影家协会)
(编辑:谢思思 制作: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