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立名杨万”的奋斗者——访麻栗坡县杨万乡党委书记李升林
发布时间:2023-09-07 09:48:47
杨万乡地处边境,位于者阴山脚下,属于低热河谷地带,具有发展热区水果种植的先天优势。李升林任麻栗坡县杨万乡党委书记以来,不辱使命、主动作为,带领全乡上下战疫情、抓产业、促增收,推动杨万实现从疫情防控“聚焦点”到产业发展“排头兵”的华丽转身。
不怕困难、不惧挑战,危难时刻显勇毅。李升林上任时,杨万乡刚刚经历了“2·11”疫情,他临危受命,秉承“来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态度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白天走村串户,夜晚巡边走卡,仅一周就走遍全乡8个村、边境哨点和28公里边境线,摸清了边境一线的实际情况。
杨万边境线无任何天然屏障,管控难度大。李升林在第一次干部职工会上就发出了“死守、守死”的号召,并通过与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大胆打破原有指挥体系,纵向上构建起“1个指挥调度中心、6个前线指挥所、45个前线作战哨点”的“1+6+45”三级指挥作战体系,横向上将28公里边境线科学划分为“6个作战单元”,有效解决了指挥体系不顺畅的问题。
工作中,他始终干在前、冲在前,想在前、做在前,亲自撰写发布擅自进入一级严管区、不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不规范佩戴口罩3个惩戒通告,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包担任抵边村小组名誉组长机制,构建了以“边境哨卡点值班队、抵边村小组协防队、抵边行政村非抵边村小组机动队、非抵边行政村增援队”为梯队,以边境派出所警力为执法主体的“4+1”巡边守边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在全州率先打造提升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2.0版本。
“我们变不了天、改不了地,那我们就变思路、找出路。”李升林经常这样说。到杨万工作后,他通过几周的调研走访,既为杨万的产业发展优势倍感欣慰,又发现了许多短板不足。为此,他秉承“品牌”是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眼睛向外,带领党员干部到广西、玉溪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主动借智借力。
杨万的柑橘具有产量高、品相好、甜度浓、上市早等特点,对此,李升林下定决心将柑橘作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探索总结了“精选一个产业、编制一个规划、筹措一笔资金、培育一个主体、普及一门技术、打造一个品牌”的“六个一”产业发展新路径,先后争取到财政衔接资金、沪滇协作资金5292万元,打造柑橘种植示范基地10个1860亩,新建产业路34.3公里,带动群众种植柑橘上万亩,建成选果厂2个、冷库2个,购置冷链车2辆,柑橘供销一体化建设初见雏形。但杨万柑橘还存在“品种多规模小、有品质无品牌”的问题,一上市就面临“被贴标”的命运,他通过多方了解对接,成功引进一家品牌营销策划公司与当地水果种植企业合作,指导创立“甜杨天下、万里挑一——立名杨万”柑橘品牌,让杨万的优势柑橘产业不再“隐姓埋名”,推动全乡柑橘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22年实现统一品牌外销2592吨,产值3000万余元,柑橘销售由农户“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取暖”,价格逐年提升。杨万柑橘产业让昔日的荒山正蜕变成一座座“金山”,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柑橘正成为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钱袋子鼓不鼓”。面对刚完成脱贫出列,且区位、交通均不占优势的杨万,李升林深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如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发展惠及群众、促农增收,是他思考最多的事。
在初尝“立名杨万”柑橘的甜头后,李升林认为群众的既得利益还有上升空间。他多次带领班子成员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充分倾听各方意见建议,研究提出以柑橘为主,香蕉、茶叶、魔芋、香椿协同发展的低热河谷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总结推行“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农户”“五位一体”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租赁联结、劳务联结、股份联结、订单联结等方式将各方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共同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新机制,带动2家龙头企业、引入10家合作经营方、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500余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同时,抓住“利益分配”关键环节,建立“二次分配”的股权量化分配机制,首次分配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26%、合作方占74%的比例进行,再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26%进行二次分配,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占19%、村小组占4%、产业发展基金占2%、农户占1%,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双赢”。2022年,参与群众户均增收上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8255元,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文山州委组织部)
(编辑:罗贤慧 排版:李法楠 责编:资云波 终审: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