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节庆云南|白露:让我们带着最初的美好,一路踏歌而行
发布时间:2023-09-08 11:12:54 来源:云南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晶莹的露水爬上秋叶,白露披着一身诗意翩然而至。此时,天气转凉,夜间气温骤降,水汽遇冷凝结成珠,密集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晶莹剔透。
哈尼梯田
纳帕海水鸟嬉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暑气渐消,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纳帕海远山如黛
“白露”一词始见于周代。《周礼·月令》记载:“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蒹葭》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这时的“白露”还只是自然征象。汉代定二十四节气,“白露”才成为仲秋第一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天文训》:斗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
白露之际,秋高气爽,大雁南飞,五彩斑斓的秋色画卷徐徐展开,诗情画意中饱含着独有的中国式浪漫。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秋渐深,露华浓,树木凋零,凉风习习,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也忙碌起来,储备食物越冬。
晨辉中的异龙湖鸟影 彭家云 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就以白露起兴。
白露的意象,空灵而纯净,清幽又深邃,诠释着秋天的美好。加之白露临近中秋,这个美丽的节气,也因此承载了文人墨客的诸多乡愁和思念。
白露,一身诗意,万古人间。生动,怡然,苍远。浓厚的生命气息与诗情画意,尽在白露。在李白笔下,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在杜甫眼中,是“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王勃心中,是“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
腾冲银杏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含秋,晶莹珠露内心剔透,折射出诗意的韵味。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白露已到,中华儿女大团圆的日子也不远了。望月思乡,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丰收的喜悦与远方的家,共融在这一轮圆月的清辉里。
岁月更迭,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在这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和缓的风吹出了一片属于秋天的颜色,露珠晶莹剔透,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也迎来了收获季节。
秘境香格里拉
秋意渐浓,白露晶莹,天高澄澈。白露,让我们褪去心中的浮华,拥有一颗淡泊的心,隐去了内心的躁动,沉淀下来一份秋水长天般的情怀。
滚滚稻浪
岁月周而复始、一如往昔,寻梦路漫漫,未来皆可期待。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对远方的悸动,对当下的笃定保持敬畏,保持真诚,带着最初的美好,不负时光,一路踏歌而行。
清露
白露习俗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特别是民间风俗丰富多彩。
收取清露
收清露
古人常用露做饮品,并认为以秋季的露为佳。《本草纲目》上说,露水,“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饴,食用可使人延年益寿。清代的《沪城岁事衢歌》上说,白露这天,人们把从花枝上收集到的露水,倒在砚台里,用古墨研匀,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墨,在孩童们的太阳穴上画一个圈,可以免除百病。
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采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嫩而弱、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而最讲究的茶客,是用露水煮茶。
饮白露茶
白露米酒
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有自酿米酒习俗,特别是白露时节,家家酿酒,用来招待客人。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米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
啜米酒
吃龙眼
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有助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白露时节,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有“白露吃龙眼”习俗。
打枣
白露前后农家开始收枣,用竹竿打枣用力要轻,以减轻对枣树的伤害,否则影响来年枣树产量,这种情况老人家称之为“打聋”。
白露吃白
在浙江苍南、平阳等地,白露这天要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滋补身体。“十样白”说的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节庆云南》:每一次相逢,都是心飞神怡的小确幸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和爱红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李星佺
本期文案:杨之辉
图片编辑:曹路遥
海报制作:解舒然
视频制作:孙志杰
素材:丽江市委宣传部、大理州委宣传部、临沧市委宣传部、迪庆州委宣传部、红河州委宣传部、保山市委宣传部、文山州委宣传部、临沧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