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华网关注文山市处置砷渣62万余吨 渣山披上“绿衣裳”
发布时间:2023-09-12 18:49:37
9月11日
新华网云南频道刊发
《文山市处置砷渣62万余吨 渣山披上“绿衣裳”》
关注文山市昔日历史遗留砷渣8个堆存点
从渣山变成绿水青山
详情如下↓
九月,湛蓝天空下,文山市昔日历史遗留砷渣8个堆存点的渣山披上了“绿衣裳”,变成了绿水青山。凭栏远眺,远处的盘龙河上游碧水涟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中央一只苍鹭悠闲地在水中尽情戏水,不时在水里捕食鱼儿,引得路人纷纷驻足留影。难以想象,这里曾经黄土裸露、寸草难生。
曾经渣山黄土裸露。(2023年8月摄)
文山市有色金属储量丰富,是云南有色金属采选冶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雄黄矿的开采和冶炼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砷及其化合物产品市场逐步被其他产品替代,数十年采选冶炼生产过程遗留下来的砷渣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块心病。砷渣具有一定毒性,如不加以整治,极易引起人畜中毒和农副产品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遗留废渣堆放点原始情况。(资料图)
为此,文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遗留砷渣污染治理工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砷渣综合治理作为改善辖区环境质量、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等重点内容。从2014年起,文山市就着手启动开展砷渣治理的前期工作,2017年2月正式启动砷渣安全填埋场工程建设,2018年年初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库容为66万立方米;2018年5月启动各砷渣堆放点的砷渣稳定化固化处置工作,共挖运、处置历史遗留砷渣62万余吨,恢复各砷渣堆放点植被面积126亩。
废渣治理中。(资料图)
“在砷渣治理过程中,文山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综合采取了现场拌合、高压粉喷桩机处置等多种方式同步开展工作。砷渣清运完成后,通过采取拦渣坝、截排水设施、防渗阻隔、生态恢复等措施综合治理,既消除了当地环境安全隐患以及重金属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促进德厚水库及摆衣寨水库建设,又能够有效改善区域地质状况和生态环境,更好地保存老君山自然资源,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效防治区域水土流失。”文山市水务局副局长黄正松介绍道。
据了解,通过各项措施治理后,避免影响了文山城区17万居民及文山、马关、麻栗坡、西畴4县市的7个乡镇32217人口的饮水安全和26382亩农田的灌溉,保障了下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治理后的效果。(2023年8月摄)
为全面做好文山市境内含砷废渣治理工作,填埋场封场后,选用浅根并具有良好水土保持作用且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抗污染能力的植物进行绿化,并对8个砷渣堆放点区域通过削坡、分台及坡面防护工程等,构建出利于植被生长的外在环境,同时向土壤中加入改良剂和营养成分,改善土壤环境并提高土壤肥力,选择苎麻、蜈蚣草、狗牙草、马桑、旱冬瓜等植物采取混种的方式进行植被修复126亩,并在区域外围建设截洪沟渠及内部排水沟渠,实现项目区外地表径流的截流及内部排水通畅的目的,避免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保证土壤及植物更快更好的修复,彻底消除历史遗留砷渣环境安全隐患。
“以前二河沟、石丫口片区环境差、污染重,砷渣堆存区域周边黄土裸露,环境问题十分严重,2017年以来,政府在原砷渣堆放周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不仅恢复水土涵养功能,而且使周边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周边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更有了安全感。”文山市小街镇老君山村委会副主任李伍亮感叹道。
经过多年整治增绿、见缝插绿,乔、灌、花、草搭配种植,采取源头防治、过程阻断、末端治理机制,综合施策,护山、治水、净土、种草、植树、管田同步实施,防止水土流失及二次污染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今,渣山变成了满山叠翠、一路通途的景观带。
(来源:新华社)
(编辑:冯欢彦 排版:王南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