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两山”论坛即将在西畴举办 “两山”理论的边疆实践先睹为快

发布时间:2023-09-14 19:17:06  

由文山州弘扬“西畴精神”工作领导小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西畴县委、县政府、文山州生态环境局、文山州社科联承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论坛将于9月15日在西畴县举办。

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等50余名嘉宾将出席论坛,共同交流探讨,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索,全面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全面推进以西畴县为核心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让文山人民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激发出来的“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成为激励全省各族人民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强大力量。


“两山”实践创新论坛为何在西畴县举办?

2021年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等49个地区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省仅西畴县获得该荣誉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示范带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西畴县作为重度石漠化核心区的边陲小县,多年来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举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把“生态立县”和“绿色经济”摆在核心位置,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推动西畴的绿色发展。2022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5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亿元,绿色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80%以上。

“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西畴县石漠化治理指明了方向。

文山州西畴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9.9%都是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被断言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漫山遍野的石头和如山沉重的贫困,西畴人民早早就开始了“生态觉醒”和“脱贫觉醒”。1986年,一支由县委、县政府组建的百人植树队开始挺进了一座座荒山秃岭,忍着酷暑和饥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石旮旯里种下了一株株树苗。在植树队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西畴人民绿化了一座又一座的石漠荒山。

西畴县三光村,曾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2013年,县委政府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在三光片区拉开了新一轮石漠化综合治理助推脱贫攻坚战的序幕,通过探索实施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三光”实现了山头植被绿起来、山腰肥土留下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的完美蜕变,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4.8%,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西畴大地实现了山绿、水清、林茂、田丰、河畅的良好生态目标。

“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西畴县香坪山林场始建于1951年6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省建立最早的国营林场之一,从国家战略储备性林场,到面向公众的“洗肺胜地”,70多年来林场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实干苦干,累计造林16万亩,曾荣获全国林场500强等荣誉,多项荣誉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用“红色”的信念播种着“绿色”的希望。

西畴县香坪山林场副场长雷连洪在当地被大家称为“林三代”,他的父母也是这个林场的职工,回想起刚到林场时,他思绪万千,“这40亩就是你今年的生产任务,年底我们要对整地质量、成活率进行检查……”老场长当年手指的那片采伐过的林地,如今虽已蔚然成林,但那些树桩当年的模样在雷连洪的脑海里永远抹不去。“早上哨子响,披蓑衣戴斗笠、扛着锄头去林地”成为林业工人的生活常态,那一年冬天,年轻的雷连洪和他的队友每天早上6点就要冒雨雪上山去种树,雷连洪说,刚到林场时,最害怕的就是听到集合上山的哨声,没想到,如今自己却成了守山护林的“吹哨人”。

为了拯救珍稀濒危树种资源,1985年,香坪山林场建成了东南亚面积最大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护基因库。此后,世界各地的珍稀濒危树种在这里安家落户,“植物活化石”华盖木在这里获得重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代代勤劳朴实的林业人,用“我与青山共白头”的大山情怀,和“敢叫石漠变绿洲”的磐石决心,一次次地吹响守山护林的“集结号”,将一粒粒绿色的种子播种在边疆的每一个角落,西畴人民以“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两山”理论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科学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文山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突破,让“文山三七”“八宝贡米”“丘北辣椒”……一个个独具地理标识的“文山品牌”声名远扬。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等重大决策部署,云南神火及文山铝业等一个个绿色能源项目迅速启动、上马、竣工并投入使用,文山人民以“文山之干”创造了令人惊叹“文山速度”,不断提高文山发展的含铝量、含绿量和含金量。

为大地增绿,为百姓增收。文山全力打造“世界游客的康养胜地”,普者黑成功创建国家级5A 级景区,围绕普者黑湖、盘龙河、“三光”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花带绿道,壮乡苗岭全面吹响了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冲锋号,通过“五级书记”带头推动,全州3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常态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活动,以“文山之干”的行动准则,从家到村、从乡到县全面开启了建设“绿美文山”的“行动模式”,全力打造了“八城各异、和谐共辉”的“文山大花园”。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贯彻新发展理念,壮乡苗岭呈现出绿色发展新脉动,边陲文山正朝着“全域美”“全民富”的绿色崛起方向阔步迈进。“两山”理论带给边疆人民辩证看待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从而在思想层面上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边疆人民正用真心真情、更用实际行动描绘着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边疆新画卷。

(西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徐彩娟)

(编辑:冯欢彦 排版:王南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