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农民增收一口清 基层治理一网兜 绿美建设一直抓丨文山州:共建幸福家园 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10-07 16:35:10  

62户人家、60多个老板、8家公司、5家合作社、18个工程队……距离边境线仅1.5公里、与越南隔河相望的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小组,“老板村”的美名享誉壮乡苗岭。

走进麻栗坡县麻栗镇茨竹坝行政村石笋村,村道蜿蜒宽阔,目之所及绿树成荫,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处处鲜花盛开、果蔬飘香,一栋栋别具特色的青瓦白砖建筑整齐排列,处处呈现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

上寨村和石笋村的“蝶变”,只是我州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文山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涉及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边境县,14个沿边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718个自然村(组),3.23万户13万余人。自2021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来,我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好”的殷殷嘱托,根据《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省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关要求,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注重“红与绿”“美与富”“新与特”的结合,大胆突破、奋勇争先,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强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沿边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大好发展局面。

村庄蝶变美如画  幸福生活踏歌来

“以前的茅坪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粪成堆。’生活条件也很差,短短几年,我们过上了没有想过的好日子。”在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村党总支书记胡明昌以亲身经历讲述茅坪村的巨变。“现在路通了,房子建起来了,都龙口岸也开放了,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村里,不仅旅游业发展起来,还发展了其他产业,我们守边稳边、兴边安边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了。”胡明昌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山州13万边民共同的心声。

“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以前的房子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现在房子建好了,街心的路平坦又干净,环境变美了,来村子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好做了。”茅坪村村民唐朝珍如是说。唐朝珍利用自家住房经营着一家“中越饭店”,主营早点、盖饭和特色小吃,她在这里已经开了10多年的餐馆。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来村里旅游消费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生意比以前红火了。茅坪村像唐朝珍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

在建设中,我州坚持“绿就是美、美就是富”的理念,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村庄景区化”建设,让边境地区的“美丽风景”实现向“美丽经济”转变。依托沿边村寨特色优势资源,把乡愁美景、民族特色、边境风情与村庄规划建设充分结合、融合起来,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全部按3A级以上景区打造,逐步让村庄变景区,着力打造了一批集红色历史、民族文化、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边境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推进发展边境旅游,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选准、激活、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实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强群众增收后劲,让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边境,留给边民。同时,依托天保、都龙、田蓬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优势,加快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边民互市贸易管理系统,通过“边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引进一批外贸进出口企业,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实现边民、村集体和企业三方共赢。

产业兴旺促发展 乡村振兴正当时

在与越南安明县相连的麻栗坡县铁厂乡董渡村,一排排二层楼房映入眼帘,水泥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口。

“党的政策太好了,给我们建了新房子,家里通水通电通网络,村子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我家除了流转土地让公司种植草果和稻田养鱼外,还种了几亩草果和玉米,农闲的时候还能到家附近的公司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董渡村村民杨昌仙高兴地说。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让土特产品走出去,董渡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子,盘活村民土地,引进企业投资发展稻田养鱼项目,实现稳粮兴渔,提质增效。同时,延伸产业链,研发草果精油、草果酱等“草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中草药、草果种植2万余亩,“小红果”变成“大产业”,成为外界认识董渡的一张红色名片。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我州始终把强产业作为边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将边境地区气候、区域、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聚力提升草果、八角、砂仁、魔芋等特色产业,做强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精“一村一品”,做活“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村村有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庭院经济,促使沿边群众房屋前后的“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目前,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有主导产业1个以上,农民合作社实现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已达21059元,边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旗飘飘耀边关 边疆党建谱新篇

在位于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一栋栋整齐划一的黄墙灰瓦小楼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家家户户门前的庭院生机勃勃,火龙果、葡萄、芒果竞相生长,玫瑰花、海棠花争奇斗艳,将小楼衬托得精致洋气。老寨村是一个汉、壮聚居的自然村,全村只有24户人家96人。它位于英雄老山圣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大片区之一的“老山神炮”景区核心区。在景区的带动下,老寨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红色旅游,成功打造出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养生休闲、生态采摘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我州注重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创新“红”与“绿”结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美文山”建设和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红旗飘飘”工程融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过程。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把文山边境地区特有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提升打造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红色元素、红色内涵、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传承、红色向往处处可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全面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建好“边疆党建长廊”,深化“国门党建”,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培训品牌和党性教育高地。认真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让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和保家卫国、保疆卫土的民族精神、国民意识人人可感,切实巩固边境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国门意识。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四级联创”,筑强边境一线战斗堡垒,结合地区实际制定“选出一名好书记、配齐一套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筑牢一个好阵地、落实一套好制度、营造一个好氛围”党建强“六好”指导性标准,在边境抵边村全覆盖成立党组织209个,188个抵边联防所成立党支部183个,283个抵边村已实现党员空白村清零,抵边村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回头看”,创新举办“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把全州党员群众在基层广大舞台创新创造的鲜活案例、典型经验搬上县、乡、村、组四级书记同场竞“绩”的大擂台,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示范带动把每一个党组织都建好建强。

如今,我州42个沿边行政村,家家户户住上安居房、村村走上小康路,产业发展迈向现代化,乡村发生历史性巨变,一步跨越数十年,438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村寨“连珠成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杨月波 陆有乐)

(编辑:罗贤慧 排版:李法楠 责编:谢思思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