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今日《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文山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03 10:52:18  

11月3日

《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文山州

近年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在红与绿、美与富、新与特上作文章

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详细报道如下

↓↓↓

文山州突出红与绿、美与富、新与特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产业兴 环境美 边疆稳

村寨变景区、土房变楼房、荒地变大棚、“空壳村”变富裕村……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3个边境县的边境线上,42个沿边村正在美丽蝶变。

文山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结合文山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红与绿、美与富、新与特上作文章,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已然变成现实,沿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国家认同感越来越强。

突出红与绿 打造党建强、环境美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有国才有家,从小奶奶就告诉我,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奶奶没上过学,却能用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两字描得鲜红明亮。”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界务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熊光泽深情地说,他把描红界碑的毛笔当成了传家宝。

近年来,文山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四级联创”,五级书记一起抓,州委主要领导带头在每个边境县选一个村一竿子插到底抓推动。全州创新举办“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四级书记同台晒成绩打擂台,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组织振兴是关键。文山州建强基层党组织,制定选出一名好书记、配齐一套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筑牢一个好阵地、落实一套好制度、营造一个好氛围的党建强“六好”指导性标准,向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26名,抵边村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实现抵边村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同时,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全面实施“红旗飘飘”工程,边境群众家家户户规范悬挂国旗,建好边疆党建长廊,深化国门党建,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边疆文化长廊和边疆国门文化建设,精心打造罗家坪大山、云南老山干部学院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培训品牌和党性教育平台。

走进富宁县田蓬镇和平村,边境线莽莽林海下2000多亩草果蓬勃生长,一条长长的草果长廊,如“绿色银行”鼓起了村民的腰包。一直以来,文山州擦亮绿色底色,建设中越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多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创造了“六子登科”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获批国家石漠公园3个,累计营造林861.6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50.29%,麻栗坡县、马关县、富宁县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7.59%、47%、55.57%。

永不褪色的红、拔节生长的绿,成为文山边境线上最鲜明的色彩。

突出美与富 打造产业兴、生活好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村外密密匝匝的林下草果长势喜人,村内鲜红的国旗在栋栋瑶家风情的民居楼上飘扬,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麻栗坡县抵边村寨天保村委会黄瓜录村小组徐徐展开。这个曾经偏远贫穷的瑶族村寨,通过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扶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山州大力推进绿美建设,推进沿边村寨全域绿美。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全部按AA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就地取材,做到化花为品、化树为景、化石为墙,着力打造一批集红色历史、民族文化、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边境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由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清理整治“五堆十乱”,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卫生厕所入户普及率达90%,农村污水治理率达70%。

“家里种了60多亩草果,今年把玉米改种成30多亩树番茄,收入还会增加。”村民邓富民细数增收账。目前,全村30户村民草果种植面积3600多亩,户均上百亩。“水电路早通了,5G全覆盖,生活方便着呢。”邓富民笑着说。

文山州扎实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生猪、肉牛、草果、八角、砂仁、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麻栗坡县累计发展“一县一业”魔芋产业2.01万亩、柑橘产业2.08万亩,分别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2500元,猛硐乡仅茶产业就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马关县大力发展砂仁、香蕉、草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4.8万余亩,户均增收5850元,都龙镇金竹山村委会黄果树村26户群众种植沃柑、青柚610余亩,人均种植业收入达1.2万元。富宁县在75公里的边境线上种植草果、甘蔗、中药材4.7万亩,养殖生猪7万余头、肉牛2万余头,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示范廊带”。

突出新与特 打造基础牢、边疆稳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创意壁画、彩色健康步道、修葺一新的楼房……走进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山坡上杉树密密匝匝,树下药材吐绿,坝心水满田畴,古朴乡村与现代生活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有产业大棚、水果采摘区,还有占地不小的亲子乐园。

去年以来,上寨村把绿美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观光、休闲、采摘等现代特色农业,实现了流转土地得租金、产业发展得现金、就业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政策奖补得奖金的“五金收入”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经济也累计发展到409万元。

全面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发展、人文风情、群众意愿,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的一村一方案42个,将沿边村寨建成产业支撑型、观光旅游型、边贸助推型、生态宜居型等不同类型且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42个边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文山州围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19项指导性指标任务,对标排查718个自然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短板,投入资金13.14亿元,实施项目1020个,718个沿边自然村(组)道路硬化、通动力电、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行政村(社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幼儿园“一村一公办”覆盖率达100%。

穿行在一个个抵边村寨,群众的笑脸是最美的风景。文山州建立“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39.4万边民群众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全民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边疆,成功创建强边固防示范村14个。全州上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文山州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麻栗坡县、富宁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马关县创建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4个边境乡镇、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

“这些年我们越干越有劲。来的客人越来越多,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边境农村也能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上寨村党支部书记廖世兵信心满满展望道。

富宁:物阜民安绘新景

位于边境线上的富宁县木央镇大坪村委会上寨村小组,崭新的进村路两旁绿植茂盛,家家庭院干净整洁,居民楼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户户安居乐业。

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富宁县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的一村一方案7个,科学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传统文化等项目建设,巩固拓展水、电、路、网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建成进村路、入户路、产业路、资源路等70余公里,135个边境自然村进村道路全硬化。

为留住年轻人,规划家乡发展,大坪村委会上寨村从选好配强村组班子入手,将能力强、有干劲、能带头的致富能人推选为村组干部,带领全村群众找路子、谋发展。村组干部带领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了解政策,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甘蔗、生姜、生猪、牛等种植养殖业;同时对接企业,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签订订单合同,切实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党的惠民政策好,村里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合力建设美好家园,这些年上寨村变化太大了。”大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显江道出了上寨村蝶变的“密码”。富宁县是革命老区县,地方党委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把党的工作贯穿边境幸福村建设全过程,抓实边疆党建长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选优配强边境村干部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发挥“两个作用”,动员3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家乡规划和建设,激励各族儿女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选派第一书记33名、驻村工作队员70名,推动74个党支部全部达标创建。

上寨村蝶变折射富宁县抵边村寨日新月异。村里在75公里的边境线上积极发展甘蔗、生姜、草果、中药材等特色产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发展生姜5000余亩、甘蔗9000余亩、草果3万余亩、中药材3000余亩、茶园种植3000余亩,养殖生猪7万余头、肉牛2万余头。

地方党委政府深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发挥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发展。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均超过10万元,达15.98万元;边境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395元,高出全县2740元,边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富宁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厕所革命、“两污”治理、“三清一改”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完成卫生厕所改造6113户,建成污水管网8.5公里,7个边境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卫生厕所入户普及率达95.6%,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4.2%,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

马关:绿美新风进边寨

走进悬崖上的守边苗寨——马关县小坝子镇半坡村委会大梁子村,入村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村里“显山露水”“望哨点”“水到渠成”等景观极具边疆特色,绿美新风扑面而来。

大梁子村从内到外焕然一新仅用了90天。“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建设,我们的新家园就是乡亲们用双手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村民王光发自豪地说。

从偏远的落后山村实现向绿美边寨的华丽转身,自2021年全力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像大梁子村一样,一个个边境村寨在马关县近百公里边境线上逐渐展露新颜。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马关县通过建立“党员+群众”倍增工作机制,以党员带群众、强村带弱村等方式,激发群众建设好家园的自主性,在全县形成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从快不起来到慢不下来的建设热情。

干群合力下,悬崖边寨大梁子、一心向党张家湾、饮水思源凉水井、南疆国门小镇茅坪、守土固边罗家坪……一个个边远村寨变身成为特色鲜明的边关新家园。

马关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过程,开展“一人十树”“一村万树”行动,全覆盖推进边境村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因村实施“户五小”“村两小”工程,全面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按照“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看点”原则,规划建设33个重点村,全覆盖启动实施绿美乡村建设。目前,164个自然村绿美乡村建设均通过县级初验并全部达标,小坝子镇大梁子村获评省级绿美村庄。

依托边境生态、边境、民族、红色等特有元素和旅游资源,马关县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着力打造了一批集红色历史、民族文化、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边境乡村旅游示范村。边境线上南疆国门小镇茅坪、红色文化罗家坪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村、非遗文化保护区、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景区景点初步建成。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上,马关县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砂仁、香蕉、草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传统产业,共发展各类特色产业9.5万余亩。2022年,边境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3元。

抢抓口岸建设机遇,强化口岸通关能力,马关县边境贸易经济日益繁荣。茅坪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胡明昌介绍,茅坪村167户人家中,注册个体户58户,2022年,茅坪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18342元,实现了增收致富。

人心聚则边疆稳。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加入了巡边队伍,守土固边、爱党爱国的意识深植于每位村民心田。

麻栗坡:富民兴边促振兴

“过去,村民出去打工就不想回来,现在,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家乡创业。”在麻栗坡县天保村委会的老寨村民小组村民张武荣眼里,“红色旅游+一村一品”发展让老寨迸发出新活力。

看到邻居家里3间房做成民宿,单这一项一年就增收1万多元后,老张心里活泛起来。“现在政府采取‘景区带村’的模式,把老寨发展融入英雄老山AAAA级景区核心区进行打造,我跟老伴商量,将房屋背后空地布置一番,开一间农家乐试一试。”张武荣笑着说。

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麻栗坡县8个沿边乡镇22个沿边行政村、1个沿边社区419个村(居)民小组,以点带线扩面,处处发生可喜变化。

麻栗坡坚持绿美协同,干群共建美丽家园。地方党委政府突出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拦园子”等行动,打造自家门前“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庭院建设,全面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风文明同频共进。同时,“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参与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中。截至目前,全县共组织召开群众会议1000余(场)次,累计发动干部群众投工投劳2.5万余人次义务参与村内环境整治和美化亮化村庄建设。

麻栗坡坚持典型引路,依托丰富的红色印记、边境贸易、热区土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筛选一批资源禀赋优越、基础底子较好、特色鲜明的村寨作为“十百千万”工程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重点村寨进行提升打造。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采取党建引领建、群众自筹自建、致富能人带动建等方式推进85个重点村和334个达标村建设,搭建起让边境一线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边民增收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85个重点村已全部完工。

麻栗坡县重点实施7个未通硬化路自然村道路建设、董干片区沿边行政村供水保障工程、沿边行政村5G网覆盖工程,全面补齐了23个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了沿边行政村水、路、通讯全覆盖。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园,麻栗坡县加快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魔芋“一县一业”全产业链打造,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29亿元,持续推动“一县一业”魔芋产业发展,累计发展魔芋2.01万亩、柑橘2.08万亩,分别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2500元以上,2022年抵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0元,高于全县全州全省平均水平。“一村一品”推动沿边村寨发展好茶叶、香椿、草果、中草药等高原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县23个沿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张文峰 黄鹏 见习记者:王世涵)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