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 | “弄娅歪”:地方音乐歌舞、武术杂耍的大展演

发布时间:2023-11-13 10:21:31  

编者按: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布依、蒙古、白、傣、仡佬11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非遗传统舞蹈犹如闪耀的星光,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它将人情味和烟火气融入其中,既有技巧性的表演艺术也兼具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表达融合一体,在一舞一曲中让非遗“活”起来。

为展现文山州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系列策划,带大家领略文山州非遗舞蹈之美,以绚丽舞姿延续古老传承,拂去历史的尘烟,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图片

“弄娅歪”是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西畴、马关、丘北等县壮族侬支系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弄娅歪”,壮语的意思是跳牛王舞。
图片
“弄娅歪”以舞“娅歪”为中心,是在传统武术、杂耍、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舞蹈,整个的表演过程都是在锣、鼓、镲的伴奏下完成,是地方音乐歌舞、武术杂耍的大展演,承载着既传统又复合的民俗事象和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
在进行“弄娅歪”表演活动时,人们舞动自制牛头、敲锣打鼓、高唱山歌、耍古兵器、游村串寨,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锣、鼓、镲的伴奏下,游行的队伍按顺序行进,分别是“娅歪”一对;花脸(童男童女)两人;耍兵器的人数不限,古时是耍十八般武艺,现今常见的有双刀、钩连、棍、枪、三叉、耍“流星”、短棍、长棍、三节棍、扇子、“弄梅叮”;纸马一对;女子手巾舞在行进队伍的两边排成竖排。整个队伍气势庞大,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图片
表演中所需的道具也是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人们用竹篾编成牛头,用布做成牛身,牛头糊上棉纸,在上面勾勒出脸谱,牛身上则描绘出祥云等吉祥的图案。表演者藏于牛身内,手举牛头,时而摆头踩步,时而旋转打滚,时而双脚跪下拜四方,时而爬起甩头向前奔跑,动作迅捷飘逸、鼓点轻盈欢快。
图片
表演“弄娅歪”的舞台也别具一格,用十二张八仙桌搭成的高塔也是一大特色。表演时,舞者边舞边攀登,其技艺之精湛,让人瞠目结舌。当舞者到达最高的地方时,现场的气氛也达到了最高点。
图片
除了扮演神牛的表演者,“弄娅歪”还有头戴面具的“大头娃娃”、舞刀弄剑的“武士”、戴猴头面具的“戏牛人”……表演队在牛头的压阵之下,随着铿锵有力的伴奏,“蹲、站、翻、滚、踢、打、砍、杀、甩、扫、射、击”等各种民间武术技巧应有尽有。一时间,锣鼓声、刀剑声、呼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仿佛把观众带回了狼烟滚滚、战鼓四起的古战场。
图片
早期的“弄娅歪”主要在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场合或者女性老人的葬礼上跳,后来逐渐演变,在一些喜庆活动或节日时也跳,成为壮乡人民独特的狂欢,也是广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一传统民俗舞蹈一步步往外走,群众觉得自己的文化受到重视,自信心得到提升,文化传承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图片
“弄娅歪”传统舞蹈传承了千百年,表达了壮族同胞对牛的敬重、对劳动的敬重、对女人的敬重。对女人和牛的感恩,是一种原始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在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演不断得到提升并日趋成熟。但不论如何发展,“弄娅歪”艺术传承还是保持着它的原生态特质。那浓浓的“土”味里,是壮家不变的豪迈情怀,一直鼓舞着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信心和斗志,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实现理想生活。

2009年8月,“弄娅歪”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来源:“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编辑:董飞 排版:王南 责编:刘虹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