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麻栗坡县:以工代赈促就业 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11-24 10:00:39
文网讯 近年来,麻栗坡县以项目为抓手,发挥“以工代赈”机制效能、激发群众积极性,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帮助群众增收,助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在麻栗坡县大坪镇上凉水井村委会“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施工。该项目于今年9月开工,建设排洪沟4公里,目前已完成90%。大坪镇精心组织,鼓励有劳动能力、有条件的群众就近“代赈”务工,解决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据悉,项目已吸纳附近82名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90万元。
夏昌国是上凉水井村委会白铜厂村村民,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这几年因父母年迈,他不能外出,通过“以工代赈”获得了劳动收入。“这两年,我都是在村子附近做工,每月工钱按时拿,收入不错,还学到一些技术,最关键是能照管家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助“以工代赈”机制平台,大坪镇坚持智志双扶、鱼“渔”同授,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劳动力“鼓口袋”又“富脑袋”。
“大坪镇以该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按项目进度申请资金拨付,保障群众收入的同时,探索和创新劳动技能培训模式,构建‘项目+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让群众掌握技能‘有活干’,让村民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激发内生动力,确保未来继续稳步增收。”大坪镇经济发展办主任张大正介绍。
麻栗坡县六河乡六河、转堡两个村委会有沃柑、柠檬、香蕉等作物10000余亩,但落后的交通设施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今年8月,麻栗坡县利用中央资金788万元在该区域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修建3条12.7公里产业路。项目解决了该片区12个村小组580户1920人出行、运输难和附近群众临时就业问题,更助推了产业发展。项目辐射范围内,热区作物种植面积18000亩以上,丰产后将实现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
村民陆克用种了20余亩脐橙,此前苦于“无路”他愁坏了头。目前正是脐橙采摘期,看着刚修缮的产业路,他脸上“阴雨转晴”。“以前路烂得很,果子运不出去就烂到地里了。现在好了,车可以开到地里面。”陆克用测算,只要果子能及时运出去,今年收入将有10多万元。
对于生鲜产品,时间就是效益,产业路缩短了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有效保障了当地产品的价值。
“通过以工代赈修建的这条路,是我们村的产业振兴路。项目预计明年2月完工,村里的沃柑、柠檬、香蕉等水果可以直接在地里装车发货,大大推动了六河村的产业发展。”六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发清说。
“奇石滩欢乐谷”是麻栗坡县“以工代赈”辐射项目之一。风景秀丽的奇石滩欢乐谷是老山栈道至清凉洞景点连接线上,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服务中心,隶属于麻栗坡县国门水上运动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老山、盘龙河、老山大峡谷等优质资源,主打红、绿、边等旅游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参照“以工代赈”累计吸纳当地568人次就业,发放劳务报酬3200万余元,实现人均收入5.6万元。同时,根据需要针对性地对251人进行技能培训。项目完成后,将推动沿线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行业迈向新台阶,并延伸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麻栗坡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钟华杰说:“我们将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施工队加班加点进行施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今后,将积极探索旅游业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麻栗坡县“以工代赈”涵盖农业农村、交通、旅游、城镇建设等领域,2021年以来已实施县级项目5个(不含欢乐谷项目),吸纳68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近10000元,其中300余人按需接受了就业技能培训。麻栗坡县将持续发挥“以工代赈”机制效能,不断助民增收、助推建设、助力发展。
麻栗坡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陈代兵表示,将围绕以工代赈这项惠民工程,充分发挥“赈”的实效,从严抓实项目谋划、实施、劳务报酬发放等各环节,让“以工代赈”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工具,不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麻栗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麻栗坡融媒体中心记者:谢灵莎 冯光友)
(编辑:董飞 排版:王南 责编:刘虹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