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农民增收一口清 基层治理一网兜 绿美建设一直抓丨砚山大树脚村:立“竹”优势 编织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01-09 10:16:17
青青竹篾条,慢慢紧箩筐。在砚山县蚌峨乡板榔行政村大树脚村,78岁的篾匠王后才正在编制背篓。没有复杂的工具,一柄弯刀,一双巧手,选竹、开竹、破篾、编制……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经纬交错的自然朴素之美,承载着大树脚村对传统手艺的眷恋。
王后才在编制背篓。
“平时背篓编得多一些,90块钱一个,事先备好材料,一天就可以编好一个。”由于手艺好,村内外的人都习惯了向王后才定做背篓、竹筐等竹编用具。对于王后才来说,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自己多年来的谋生技能。自18岁起,王后才就开始自己摸索着学编背篓、竹筐、簸箕等竹编制品。日复一日地破篾,年复一年地编织,60余载静心编竹,不仅让王后才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竹编经验。不论什么新的纹路或款式,王后才看到后立即就能原样做出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师傅。
“平时经常有村民带着视频上看到的新款式来找王师傅定做,也有来料加工的,群众出材料,王师傅出手艺,编出来的成品对半分。”板榔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欧明珍一边说,一边跟着王后才学编竹筐。2022年3月,在砚山县教育体育局工作的欧明珍,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到板榔村驻村,在下村走访过程中,她发现了大树脚村独特的竹编文化,闲暇时就经常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向王后才学习竹编手艺。
年轻人向王后才(中)请教编竹手艺。
大树脚村是一个汉族和苗族杂居的偏远山村,全村30户人家,村内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为了让大树脚村的竹编手艺得以传承,欧明珍决定发动村内剩余劳动力一起向王后才学习竹编手艺。
“竹编文化不仅是群众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的智慧结晶,更体现出大树脚村独有的文化特征。”欧明珍说,练成一门手艺需要匠人磨炼几十年,而传承一种文化,则需要每个人都加入。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着王后才学习竹编手艺,不少年轻人已经“出师”。
现在,欧明珍正思考如何把大树脚村独特的竹编文化“软实力”,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经济“硬支撑”,通过发展竹编经济,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为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共同编织美好生活,促进乡村振兴。
(普文晓 胡国章 文/图)
(编辑:谢思思 排版:张振飞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