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州:走“牛”路 兴“牛”业 发“牛”财
发布时间:2024-02-20 09:55:53
近年来
文山州通过政策扶持、党建引领
培育龙头、项目拉动等举措
积极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县(市)在养牛方面
探索出了一条条新发展路径
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
在肉牛养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托起群众的“致富梦”
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周以前卖了4头牛,收入7万多元……”文山市追栗街镇松树坪村的养牛大户闻恩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家里都有养牛的习惯,2018年,因肉牛市场行情不错,家里就改为以母牛繁殖为主,现在她家已经发展有34头牛,其中母牛18头,每年能产下18头牛犊,平均每年可以卖出10余头成年牛,年收入30万元左右。
近年来,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积极探索“家庭式自繁自育、藏牛于户”为主的肉牛养殖新路子,大力宣传《文山州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落实奖补政策,确保养殖户利益。如今,追栗街镇养牛户越来越多,全镇共有养牛户2000余户,户均养牛5—6头,年出栏 5000余头,产值达9000万元。
2023年12月28日,文山市追栗街畜牧交易市场开市,作为全州最大的畜牧交易市场,预计年可实现大中小牲畜交易6万头,年交易额约12亿元。接下来,文山市追栗街镇将依托全州最大“牛市”,为当地的养殖户与市场对接提供一条有效路径。同时,引进一批养殖公司、企业入驻,为养殖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推动追栗街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走进砚山县平远镇新平社区黄栗树村的云南乐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奶牛养殖基地,牛舍里一头头奶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戴着电子耳钉、项圈,上面写着数字编号。上午10时,几十头奶牛沿着特定通道,依次进入到挤奶区,每头牛对应一套利拉阀挤奶设备。在经过消毒、清洗、套杯等步骤,挤奶设备开始自动挤奶,再将挤出来的奶通过管道进行降温处理后,输送到储奶罐进行储存,全过程不接触空气,保证了牛奶的质量。
云南乐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2020年10月,砚山县平远镇奶牛养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建设面积234.75亩。目前,基地共有奶牛2864头,日均产奶量34吨,每头牛的产奶量高达35公斤。第二期的养殖场正在紧凑筹建当中,准备在平远镇农垦社区建设第二个养殖场,建成后可养殖2000头奶牛。
走进西畴县法斗乡脱皮树村档子村养殖户周安雄的家里,他正忙着铡草、喂牛……圈里的西门塔尔杂交牛和西畴本地黄牛长势极好。虽是冬天,但圈里干净清爽,牛儿们正享受晚餐。周安雄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只有让他的牛吃饱,他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近年来,法斗乡以《文山州肉牛十条发展措施》作为契机,全面落实犊牛生产补贴,以小集群肉牛养殖模式带动散养户养殖,以散养户养殖带动全乡肉牛养殖业发展,并积极争取省、州、县肉牛产业集群、“粮改饲”、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一县一业”、产业强镇等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投入建设,把牛舍、青贮饲料加工厂、化粪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据了解,法斗乡现有肉牛养殖户1500余户,存栏4500余头,牛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砝码。
走进麻栗坡县八布乡和平行政村的肉牛养殖合作社的试验示范基地,占地11.2亩的养殖场内建设了隔离舍、草料棚、育肥舍、母牛舍、青贮池等基础设施,还建有兽医室、消毒室和办公室等配套基础设施,年初从山西太原引进的50头能繁母牛目前已在和平村成功安家落户,茁壮成长。
该合作社利用能繁母牛的繁殖能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先领养,后交单”的订单模式,将犊牛向本地农户出售进行饲养,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养牛户年均纯收入增加3500元以上。肉牛养殖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与和平村民经济收入共同发展,渐渐成为和平村的“一村一品”。
为大力发展地方肉牛养殖经济,麻栗坡县相继制定出台了新增犊牛奖补、肉牛保险等4项肉牛产业扶持政策措施,此外,鼓励引导群众开展肉牛养殖市场营销,积极培育肉牛销售经纪人,解决群众养殖肉牛难买难卖问题,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肉牛养殖,积极推进肉牛产业发展。麻栗坡县2023年肉牛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年末存栏5.6万头,出栏3.72万头,实现产值2.6亿元。
走进马关县大栗树乡板桥村委会新铁厂村,炊烟袅袅,牛铃清脆,赶牛出山劳作的村民穿梭在错落有致的小道上,大栗树乡新铁厂村现有34户128人,于2004年由团窑村搬迁至此与原铁厂村合并成为新铁厂村。新铁厂村村民,板桥村党总支书记李洪寿向记者介绍,养牛是原团窑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以前很多人家都种植象草养牛以增加经济收入。团窑村村民搬迁至新铁厂村后,也把肉牛养殖带到了这里,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全村养殖肉牛72头,每年肉牛养殖可带动村民增收70万余元。
如今,新铁厂村的发展,在“精”和“巧”上下功夫,通过抓点示范,形成肉牛养殖等多元化庭院发展态势,并在“产销”上构建新型的利益联结模式,多渠道、多形式为“庭院经济”打通从产到销的“快车道”,村民家中的“方寸院”成为带动增收的“致富园”。
近年来,丘北县锦屏镇积极鼓励农村群众发展“牛产业”,通过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坚持以“散养户+基本户+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的主体布局,以发展基本户为基础,把散养户发展为基本户,重点饲养能繁母牛,探索出一条让自己“牛”起来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确保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
目前锦屏镇共有养殖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80户,肉牛存栏1334头、能繁母牛存栏505头、新增牛犊仔284头,可实现经济收益1400万余元。下一步,锦屏镇将继续深化养牛业的发展,推动肉牛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让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快。
在广南县珠琳镇阿卡黑村委会甲板村小组的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三场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里,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拌料机、撒料车、推料机等机械工作,为2000余头育肥高峰牛“补料加餐”。
近年来,珠琳镇采取“龙头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机制。以龙头企业牛旭公司为例,当地将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建成的基地以固定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管理,再由村集体将资产租赁给龙头企业牛旭公司生产经营,农户通过基地务工、交售青贮玉米、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到肉牛产业发展中来。同时,该镇实施肉牛养殖倍增计划,采取政府补助、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模式,积极争取资金600余万元建成5个高峰牛养殖“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全镇肉牛存栏3.5万头、出栏1.5万头,产值达2亿元。“去年,家里单靠养牛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比我在外打工还给力。”珠琳镇以兔村村民陶龙发笑着说。
在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蔑哈村的农村庭院种草养牛模式试点农户石廷富家,谈起养殖经验,他如数家珍。“以前我们是地圈养殖,处理牛粪太费劲了。后面积极响应县畜牧站使用免清粪牛圈,小户型青贮池技术,自牛圈改造以后,就减少了铲粪环节,我们就省工了。”石廷富说。
在石廷富的示范带动下,同村及周边甚至外县群众纷纷过来观摩学习,借鉴发展经验,开始选址规划、自筹资金新建基础设施,决心走农村庭院种草养牛的发展路子。
接下来,富宁县将以富民为本,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打好饲草料匮乏制约养牛发展的攻坚战。同时继续争取国家扶持项目投入,建立风险补助机制,降低小额贴息信贷发展养牛的贷款门槛等方式,多措并举,对养殖积极性高的养殖户和合作社,加大扶持,抓好示范,以试点户、试点村带动全县群众向适度规模农村庭院养牛模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母牛存栏10~20头的规模养殖群,最终实现做强做大富宁肉牛产业。
未来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相信文山州牛产业
将迎来更加美好繁荣的明天
(记者:谢思思 整理)
(编辑:李娟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