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故事丨故土也有“大舞台” 我愿做那“南归雁”

发布时间:2024-02-20 15:51:34  

文网讯 为了追寻梦想,许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打拼,靠着坚韧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城里闯出了一片天地,但对家乡却始终魂绕梦牵,于是,带着难解的乡愁,一些人又回到了故土,在生养自己的热土上重新耕植梦想,播种希望。

 春节前后是草莓上市的季节,也是水果热销的时节,刚签下一个大单的万果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七小农”品牌创始人杨卫飞顾不得更深露重,正忙着在自己的草莓基地里打包刚采摘下来的草莓。

 杨卫飞介绍,基地的工人凌晨3点4点就开始打包,早上5点就要把草莓运送到昆明机场,空运到客户手里面。最近北方的气温太低了,零下十几二十度,所以要先打包个10件8件测试一下,没问题,以后才会给客户。

杨卫飞的基地里有160亩草莓,120亩柑橘和100亩阳光玫瑰,这三百多亩水果给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益,特别是草莓,在2023年上海亚果会上还获得了金奖。如今看起来耀眼的成绩却耗费了杨卫飞5年的时光。2013年部队转业回乡后,不甘平庸的杨卫飞踏上北漂之路,在北京闯荡的7年里,他当过服务员,摆过地摊,开过餐馆,卖过POS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水果批发行业后,杨卫飞的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入行时间一长他发现,云南的水果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很受欢迎。

 杨卫飞说“有一天我要是有条件,一定要打造一片自己的理想果园。”念想一旦种下,便会生根发芽,2018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杨卫飞回乡创办了文山市七小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卫飞觉得,“七小农”指的是我们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相互成就。

 创业之路绝非坦途,最初的几年里,团队的许多尝试都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失败了,“北漂”的积蓄消耗殆尽,当初的同伴也大多离去,但在杨卫飞的坚持下,更多的新鲜血液流淌了进来。王刚就是其中之一。挣过大钱,破过产,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电商经验且同样热爱农业事业的王刚与杨卫飞能力互补,相扶相持,推动着公司业务突飞猛进。

 “10块钱3斤,能接受的把您10块钱3斤刷起来。只有50单,5432上链接,50单两秒钟就没了,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那个150斤你把钱结算一下。”“七小农”电商销售部经理王刚介绍,他们每天8点半直播到12点,一天能卖个4000到5000单,销售额能做到30多万将近40万元。选择回到老家,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实实际际帮助到这些农户,让这些农产品走出大山。

 西畴县和平村村民孙寿放告诉记者,王刚他们的直播团队经常在市场上帮农户卖农产品,卖得到钱,他们很开心,他们自己卖的话,卖不了这么多。

不仅帮农户卖货,在文山已小有名气的王刚还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及农户提供免费培训。“七小农”电商销售部经理王刚说,这是他们与校企合作的一个实训基地。目前主要是培训怎么去开启直播?怎么能把产品上到小黄车?怎么去品控、打包、标准化。

 在实训基地里,记者还看到西畴县和平村60多岁的村民廖德全,他说村子里家家都栽经济作物,产品还是多,就是不好卖,采收好摆在公路边,一个多星期收购商都不来拉,全部捂烂,损失就大。所以他想自己学习,回去想在网上直播带货,把农产品卖出去。

 如今“七小农”已有30多个成员,从四处打工的木匠变成草莓专家的王建源说,自己比较看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前途,相信只要扎根去做这个行业,一定能成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经验丰富的门店管理员,陈凤条认为自己比较擅长水果销售,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大家在家乡的热土上奉献青春,挥洒激情;在自我成就的征程上肆意飞扬,助力乡村振兴,也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杨卫飞坚信,之后会有更多的返乡创业青年加入到他们队伍当中,包括农户,大家一起让七小农成为百小农、千小农,一起聚力,助力文山农业产业发展。

(云南台记者:付琳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卢朝学 何德猛)

(编辑:刘虹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