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点亮多彩童年假期!马关县将民族文化搬进少年儿童之家课堂
发布时间:2024-02-22 16:34:55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充分发挥“少年儿童之家”作用,在假期间,马关各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少年儿童之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芦笙、民族语言、刺绣、纸马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项目,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中,增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在夹寒箐镇新寨村教授现场,村里的苗绣能手与学生们分组一起复习了苗绣的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朋友们认真地观摩学习着,经过老师们多次的演示后,便自行对应针法,细致、耐心地自己操作起来,从一面绣到另一面,循环往复。每个孩子都沉浸在刺绣带来的喜悦和新奇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刺绣老师耐心讲解。
嘟、嘟、嘟……声音时断时续,但婉转悠扬。三步一蹬,两步一踢,舞步轻快,节奏明快。在芦笙舞课上,辅导老师在手把手教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们跳着芦笙舞,给学生们讲解吹芦笙的技艺要领,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吹奏芦笙的正确手法,并传授了不同吹奏技巧。大家学得不亦乐乎,整个教学现场充满了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学生王卫说:“我们村的少年儿童之家活动内容很丰富,有文体活动,也有家务劳动,还安排我们学习本民族的芦笙舞,平时还有‘小手拉大手村’内卫生清扫行动,这个假期非常有意义。”
芦笙师傅王正标说,芦笙是苗族同胞的传统乐器,几乎家家有芦笙,人人会吹奏。欢乐的芦笙吹起来,欢快的芦笙舞跳起来,学习芦笙,不仅可以了解苗家风情文化,学到才艺,还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只要我们的小娃想学,我都要好好教小娃,一代一代传下去。”
640.jpg
除了新寨村,这样趣味横生又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正在夹寒箐各个村的“少年儿童之家”上演。在上布高村,“少年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学习壮族语言、纸马舞等,活动在学习壮语的趣味环节中开展,身着壮族服饰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用壮语教学生简单的声调练习,在一教一答的热闹氛围里,同学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语言魅力。
大学生志愿者侬美滋说:“回到家乡,趁着假期将更多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学习壮语知识文化,让更多的小朋友能学习到我们的壮语,使我们的语言文化得以流传,让更多人不要忘记我们本民族语言。”
跳纸马舞时,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模拟马的各种形态和动作,舞蹈套路主要有征战、嬉戏、行走、打架、踢脚、刨地、奔跑、跳跃、嘶鸣等,纸马舞节奏感强,热烈粗犷、变化多样。师傅把文化知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学生们表示,这个假期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开心,很快乐。
芦笙队、民族刺绣班、壮语班……多种充满民族韵味的课程,让夹寒箐镇学生的假期生活既充实又快乐。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通过开展多元化课程,让儿童之家课堂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有特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暖的家”,用“家”来守护孩子的安全,用“爱”来陪伴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夹寒箐镇宣传委员张云怀表示,通过制定教学授课内容计划表,设置“书香阅读”“红色故事我来讲”等相关活动,开设法治讲堂、民族文化传承等课程,为少年儿童之家打造一个集文化休闲,体育锻炼,增加知识为一体的校外学习平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化宣传教育,为少年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特色手工、体育运动、非遗文化、劳动实践、自护教育……马关县130个“少年儿童之家”特色课程开班,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个幸福家园,8300多个孩子有了一个快乐有趣的假期。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兰会)
(编辑:董飞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