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李云:全国三八红旗手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03-04 20:21:29  

近日

文山州的李云

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作为文山州唯一上榜的

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是怎样炼成的?

一起来看看


李云,现任文山州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分别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农业部先进个人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云南省青年科技奖

云南省农业科技“十大标兵”

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

云南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

系云南省委联系专家

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籼稻育种岗位专家

云南省首批基层专家工作站(八宝米)站长


主要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州级科技攻关项目27项,现主持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云南香软米新品种选育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文山泡渍小米辣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小米辣育种及示范专题)”,文山州重点科技项目“丘北辣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

32年来李云在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中,始终奉行和恪守一个理念,“为农业服务、为农民造福、为农业科学技术奉献青春,是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这也是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发自肺腑的诤言。

心系山区群众,推广良种解决“吃饭”问题

良种推广是农业生产上实现增收的一条重要措施,尤其是优质良种推广,更是顺应发展需求,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90年代,文山州中高海拔地区稻田零星分散,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加之冷凉山区良种覆盖率低,群众科技素质不高,稻谷平均单产不足300公斤。“必须加快筛选适宜文山冷凉山区的品种,让老百姓增产增收”,为了这一目标,李云几乎走遍了文山州冷凉山区的村村寨寨,传播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特别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到村村寨寨宣传科技知识,为农民答疑解惑,成功引进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合系39、合系41号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1997年,为加快合系41号的示范推广步伐,李云决定在广南县黑支果、珠街和富宁县田蓬3个乡(镇)同时举办高规格样板各500亩。经过她的艰辛努力,三片样板得到了省、州各级领导肯定,其中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以1000亩连片的标准化样板,获得了平均单产570公斤的高产水平。由于农民较好地掌握了良种配套技术,提高了科技措施到位率,从1998年以来,在示范区就连年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单产达450公斤以上,比地方老品种每亩增幅达150多公斤,群众满怀欣喜地将合系41号称为“高山杂交稻”。标准化示范样板的实施加快了新品种示范推广步伐,1997-1999年三年累计示范推广“合系”粳稻新品种67.7万亩,共增收粮食4790万公斤以上,稻谷总产量显著提高,为解决我州冷凉山区群众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

勇攀科学高峰,破解云南香软米发展难题

文山的“八宝米”,在明清时期就被作为“贡米”享誉全国,以独特的香、软、润品质在省内外具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但因其产量低、适应种植范围狭窄,很难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品尝到品质上乘的八宝米成为一种奢望。

为了开发利用好文山特有的八宝米资源,造福一方百姓,文山州农科院积极组建了以李云为首席科学家的“八宝米”科研团队,组织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软八宝米育种攻关与产业应用”项目。通过深入调研和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并结合多年水稻科研经验,李云提出了“发掘优异基因,创建新一级云南香软米核心种质;构建多种杂交模式,创造新变异;累加优良基因,实现优质、高产、抗病优良性状整体表达;建立香软八宝米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的工作思路。

为尽快育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八宝米新品种,她带领团队成员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克服物欲干扰,坚定理想信念甘于寂寞;克服经费严重紧缺,自己当劳工做农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克服科研人员不足,一人顶三超负荷长年奔波于田间;克服天气障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田间不辞辛劳观察记载;克服工作与家庭矛盾,放弃双休和节假日潜心水稻科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首次育成具有香味的香软八宝米新品种辐射省内外。通过云南省审定了文稻8号、文稻11号、文稻13号、文稻16号和文糯1号、文糯2号等6个香软八宝米系列新品种,其中文稻11号和文稻16号中抗稻瘟病,分别达国标3级、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攻克了香软米食味品质与大米外观品质、高产抗病等多个优良基因聚合及整体表达的技术难题,使云南香软米外观品质欠佳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突破了云南香软米稻瘟病抗性差的育种瓶颈,成为云南省近7年来同领域育成品种中,仅有的实现优质、高产、抗病优良性状有机统一的香软米新品种。其中,文稻8号、文糯1号选育及示范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香软米优质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文稻11号、文稻13号和文糯1号香软米新品种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被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农业厅推荐为全省优质稻主推品种。

服务特色产业,为其插上科技腾飞翅膀

丘北辣椒是文山州具有区域特色的一种经济农作物,以独特的风味品质享誉海内外,具有香辣味浓、油脂含量和维生素含量高、干椒个体细长、色泽鲜艳、果皮光滑不皱缩,商品价值高等优良特性,是我国五大干辣出口之一“云南小椒”的主要品种,也是我州辣椒主产区农户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丘北辣椒是以初级原料和系列产品销售,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拉动产业发展进程缓慢,难以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经济。针对生产种植中丘北辣椒种性逐渐退化,产量偏低、品质缺乏稳定性等现实问题,李云带领团队成员,以科技创新和破解丘北辣椒生产种植关键问题为重点开展研究,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多项填补全国空白、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对丘北辣椒主要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数据化描述,为育种利用和生产种植提供依据。提出丘北辣椒育种与当地气候环境、民族文化和区域经济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在全国首次育成文辣3号、文辣5号、文辣6号、文辣7号、文润干椒2号等5个丘北辣椒系列新品种通过省级登记,累计示范推广197.1万亩,单产150公斤以上,解决了丘北辣椒老品种不足100公斤的实际问题。

利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培育丘北辣椒不同特异性状的自交系,3-5年进行一次姊妹系间杂交,是保持丘北辣椒优良基因不丢失。明确了丘北辣椒主要分布在海拔1450-1550m、降雨900-1000mm、弱酸性红壤的特殊环境下,分布呈狭窄连续的局部种植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确定了丘北辣椒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完成了丘北辣椒地理标识申报。集成丘北辣椒单产达274.7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指导辣椒企业累计建立标准化商品基地21.9万亩。

多年脚踏实地的实践工作和不断上进的求知精神,沉淀了李云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研究的创新思路以及熟悉的业务理论和技能,科研成绩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积极肯定,先后荣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州厅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合作出版科普书籍2本,制定部级技术标准1项;先后被授予云南省青年科技红河奖、云南省农业科技十大标兵、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及“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来源:文山州农业科学院)

(编辑:董飞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