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今天是世界森林日,一起认识文山州这些珍贵的孑遗植物
发布时间:2024-03-21 17:04:44
今天
是第12个世界森林日
云南
不仅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更有着数不清的动植物资源
其中文山州等地
还有许多珍贵的孑遗植物
在云南生物多样性里,孑遗植物绝对是特殊的存在。它们见证了地球的演变历程,是我们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在滇东南、滇西北等地区,桫椤、云南穗花杉、华盖木、蒜头果等存活下来的孑遗植物,保留着其远古祖先的形状,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生长、进化。
最初发现时仅有5株野生华盖木,如今已经开花结果实现了自然更新;蒜头果在人工繁育之后,在原产地得到野外回归;漾濞槭通过人工繁育已超过5万株……如今,得益于植物学家和地方保护者的接续努力,云南省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这些极小种群物种的数量开始增加,孑遗植物已经不再孤独。
2020年,云南省对外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多年来,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就地保护和恢复措施,辅之以迁地保护,我省一大批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稳中有升,生境和栖息地环境持续改善。针对云南蓝果树、华盖木等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在近地和迁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巧家五针松、保山茜、云南金线槭、滇桐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本土植物的近地和迁地保护。同时,重点保护物种繁育回归成效明显。对红豆杉、石斛等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成功进行人工繁育,并实现产业化种植。以云南112种极小种群物种(其中野生植物62种、野生动物50种)为重点,实施种质保存、人工繁育、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建立了20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蒜头果、华盖木、西畴青冈等一批极小种群均已繁育人工种群并进行野外回归。
桫椤群:广南县坝美镇的“主人”
广南县坝美镇那洞村村民人人都知道,山林里的桫椤林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桫椤生长在林间,一株株、一片片,俊俏挺拔,桀骜不驯。一根根主干撑起了桫椤群完美的姿态,主干的顶端始终会有四五个卷曲的羽状叶子,这是蕨类植物典型的特征。它历经世纪变迁,阅尽世间沧桑,依然蓬勃生长,显示着盎然生机。
资料图 桫椤
桫椤,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广南县坝美镇发现的万亩桫椤集群,植株数量达10万株以上,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那洞村的森林覆盖率达84.5%,茂盛的植被很适合桫椤的生长。桫椤最高可达10米以上,1米到3米长的巨大叶子从树干上伸展开来,十分雄伟壮观。
那洞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隆鑫已年逾40,他从小就听长辈说桫椤是恐龙的食物,一代又一代,那洞村人与桫椤相伴而居。进山寻找桫椤集群的路线是那洞村人踩出来的。为了给前来研究的科考队带路,李隆鑫带着群众探寻出了两条路。山路难走,荒草长得比人还高,于是他们背着干粮进山,找到天黑做好标记再回去,第二天接着找,3天后终于找到了桫椤群。
一波波科考团队走了来,来了走,他们都会对李隆鑫说:“要保护好这片桫椤林。”为了践行诺言,那洞村成立了一支护林队伍,防止野外用火,就连放牛和进山都要避开那片区域,此外那洞村还将“保护桫椤林”写入村规民约中,让村民人人皆知保护好桫椤林是大家的责任。
李隆鑫说不上来,桫椤对那洞村人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那洞人世代居守在这里,离不开家乡,更少不了这片桫椤林。
华盖木:“植物界的大熊猫”
“这里就是孑遗植物的中心。”站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珍稀木兰谷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杨宇明有些兴奋。因为身后的珍稀木兰谷里,繁育着华盖木等数十种古老物种。
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亲眼发现孑遗植物、保护孑遗植物更有幸。华盖木在地球上生存已经超过了1.4亿年,被誉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它既是木兰科植物中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分布范围最窄的珍稀濒危物种,全世界目前仅存10株野生华盖木,其中在西畴的5株是最早被发现的。
197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植物标本,翻遍资料都无法认定。为了一探究竟,他带领科考队来到西畴原始森林,搜寻到了5株被当地群众称为“缎子绿豆树”的大树。这5株大树,最高的46米,胸径1.3米,采集标本十分困难。通过和当地群众的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了标本采集。经过研究,刘玉壶最终确定,这是一种没有记载的木兰科新属物种,就为其命名“中华盖世之木”即华盖木。
“华盖木是被子植物类型中最古老的属,它处在物种演化的节点上,对于研究物种演化交接有着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杨宇明看来,华盖木基因的独有性是它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重要原因。
蒜头果:天然的“生物合成工厂”
“孑遗植物是研究生命历史进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物种是怎么进化来的?生命秘匙中还有什么要义?‘活化石’或许就能解开这些秘密。”杨宇明解释,观察和研究孑遗植物,可以看到它的生命过程,包括繁育、进化、衰退等形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发现它的特殊价值。
文山州广南县拖董村,杨宇明不止一次踏足这里,因为这里的中华神经酸树让他尤为惦记。中华神经酸树属铁青树科中华神经酸树属,是我国特有的单属单种双子叶植物珍稀濒危孑遗植物,其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且广南居多。挂果时期中华神经酸树会在树叶之间挂满一个个犹如核桃大小的果子,形似独蒜,所以又称为蒜头果,其果实价值就在于神经酸含量高达62.27%,是其他植物含量的15倍,而神经酸具有辅助人类神经营养和修复的功效。
“蒜头果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合成工厂’。”杨宇明介绍,国外曾有企业花费近20年想要通过人工合成神经酸却没有成功,蒜头果却做到了。为此,植物学家不断研究蒜头果,通过人工繁育壮大种群数量。
多年来,杨宇明一直坚持研究分析蒜头果,就为了扩大其种群数量。2019年前后,他发现蒜头果具有寄生和共生习性,这让他想到蒜头果的生长环境不能太“干净”。“人工繁育蒜头果,要让它们回到野外、释放天性。”就这样,人工繁育成功后的蒜头果在原产地被野外回归、自然生长,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种群得到了恢复,解除了濒危状态。
“‘生物合成工厂’到底如何运作?”杨宇明想要继续破解蒜头果身上的秘密,因为他知道,每破译一种孑遗植物的基因密码,就给未来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开启了新的可能。
秃杉:高黎贡山的“山之骄子”
拥有众多美誉的高黎贡山,其魅力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这座中国西南的伟大山脉,蕴藏着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天台山秃杉林
秃杉,又名土杉、滇杉、香杉。秃杉为针叶常绿乔木,树高可达七十米,胸径可达2.5米以上,树冠塔形。
秃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分布于滇西南的腾冲、龙陵以及滇西怒江流域的贡山、福贡和澜沧江流域的兰坪、云龙等地。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境内的天台山山腰,有一片闻名世界的即活立木储量居世界第一的万亩人工秃杉林,它与世界著名的大树杜鹃王齐名,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树龄最长、面积最大、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最高”的三项世界之最。
这里的秃杉林其树龄久远,分布有中龄林(25年以上)到过熟林(80年以上)的不同龄级秃杉林。单位蓄积量大,共768株,蓄积量达6000立方米。
野生秃杉1983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极其珍贵。高黎贡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天台山人工秃杉林更为世人瞩目,在全国的秃杉种质资源中居重要位置。
这片秃杉林的守护者是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界头站的沙坝护林点,通过开展保护区的资源巡护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监测等一系列工作,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提升,有效保护着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高黎贡山是动植物南北交流的通道和东西过渡的纽带,也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
天台山下林海茫茫,在高黎贡山旖旎的自然风光里,这片秃杉林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见证了人工造林的奇迹。
得益于植物学家和地方保护者的接续努力
云南省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在云岭大地上
孑遗植物
不再孤独
(来源:《昆明日报》、云南网、人民网)
(编辑:李娟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