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园: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样本

发布时间:2024-04-10 11:20:31  

在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数台缝纫机飞速转动,苗族小伙陶书韩手指翻飞,一件件色彩艳丽、花纹多样的民族服饰成衣“新鲜出炉”。不久后,这些服饰经过都龙口岸或天保口岸销往越南。

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目之所及,全是动人的民族文化风情。

马关县民族文化悠久,从事民族服饰制作者老少更替,口传身授自古未断,一生只从事民族服饰制作者比比皆是。

近年来,马关县依托当地世居民族众多、服饰文化底蕴深厚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建设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举办民族服饰文化节等活动,着力打造面向全州、全省、全国及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集民族服饰、文创产品设计、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民族产业经济示范中心,让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样本。

“人文之美” 擦亮民族文化产业的窗口

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于2023年5月8日正式开园,吸引了来自红河州蒙自市、金平县,文山州文山市、广南县、富宁县等地的53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园区,主要经营壮、苗、彝、布依等6个民族服饰及文创产品。

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对于构建文山州全域旅游布局、发展文山旅游首位产业有着重要意义。园区以文山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民族服饰展示馆”,形成旅游商业布局。

“我们坚持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园区开展大麻纺织、刺绣、服装设计、直播带货等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聚集资源、培育资源、发展资源,形成融合一、二、三产的民族服饰行业产业链。” 马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县服饰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罗绍录介绍。

园区与农文旅互动融合发展,以“民俗风情”为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文创产品体验为亮点,展现了文山的“人文之美”。

产业园一方面带动我州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州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强人们对文山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丰富我州民族文化内涵,成为了展示文山形象的窗口。

“人文之光” 创造民族文化产业的春天

文山州内居住着11个民族,生活习俗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形成了民族服饰百花齐放的格局。

走进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统一的门牌上标注了每个创业者的个性店名,这里托起了众多热爱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的创业者的梦想,消费者对民族服饰的青睐更重塑了这些手工艺人的文化自信。

“我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做民族服饰,逐渐培养起了对民族服饰的喜爱,现在店里的民族服饰都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做的。”蒙让服装店老板龙立峰说,从园区开园我的服装店就入驻了,政府的优惠政策给了我更大的发展平台,市场的良好反馈也使我倍加自信,我也将继续专注民族服装的制作和创新。

在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坚守梦想的传统手艺人,这里既有初出茅庐的新手,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共勉奋进,带来了民族服饰的春天。

“从开业至今我的店已经回本了。” 马关桑梓非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骆玉梅从上海回乡创业,经营着一家文创公司。“我的家人都是能工巧匠,小时候看母亲刺绣,看父亲做竹编,耳濡目染之下让我对传统民族技艺有很深的情感。”骆玉梅说,如今,公司将刺绣、竹编、版画、蜡染、扎染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致力于推广和传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有内涵的产品和文化价值。

“桑梓”的成功,是马关县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缩影。近年来,马关县鼓励全县零散商户利益捆绑成立企业,开发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娃娃服饰、手提袋、手包、民族工艺品等衍生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良民族服装、饰品、设计和配色等,以市场为导向,迎合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链,创新产品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目前,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各民族服装服饰层出不穷,马关民族服饰及民族文创产品远销越南、老挝、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让文创产业成为世界各族人民认识马关、了解马关的窗口。

为打响马关民族文化产品品牌,马关县还借助现代宣传平台并结合民族节庆、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将民族文化活动和民族服饰及文创产品融入旅游产业。如组织园区代表到贵州省贞丰县参加“盛装节”,对外展示马关民族服饰产品。组织参与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服装秀7场次,各乡镇巡演10余场次。组织商户参与电商直播、网络销售等培训班300余人次。马关县民族服饰蜚声海内外,2023年产值突破1亿元。

“人文之魅” 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厚度

民族文化是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的核心。产业园作为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将通过人才的集约、传播的集约、知识的集约,从而形成品牌文化产业“高地”,加强我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厚度。

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硬手段”,打造一个适应文山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硬环境”。为此,马关县通过政策扶持,推动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3年内免收房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各入驻商户。

“入驻园区的我们有一个大群,主要进行信息共享以及相互帮忙解难题,每个群成员都很活跃,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陶书韩告诉记者。分散在马关各地的民族服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源由此聚集起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改变了马关县民族服饰行业“小、散、弱”的局面。

一颗珠子串起一群人。据介绍,加工一件民族服饰成衣,分有裁剪、刺绣等环节,每一部分经过不同工人的双手来完成,一环紧扣一环,这种流动式的劳动形式带动了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现在我们拥有这么好的园区,对于一名对民族服饰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投身其中的理想之地,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创业,更可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的杨达美说。

据悉,为了让园区从业人员更好地掌握面料选择、剪裁技巧、色彩搭配、款式设计等民族服饰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技能,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还组织开展了麻布纺织制作、刺绣和服饰制作等各种培训。

今年1月,马关县还组织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内的各商户参加了楚雄时装周,展出了多种我州不同民族的服装,让文山民族服饰得到了新的演绎。

精彩的服装展示不仅让更多人认识文山民族服饰,也让更多人认识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现在,马关县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已然形成了文山民族文化产业的一块“招牌”。

(记者:苏宁 杨月波 刘红丹)

(编辑:郭韦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