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州: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4-16 15:59:07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文山州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突出以用促治、分类施策,立足现有条件攻坚克难,持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治理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2023年,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66%,较2022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省排名从第11名提升至第3名,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党建引领,典型示范全域推动


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以州委书记和州长任“双组长”的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治工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并配套技术指南、工作目标表及治理模式,挂图作战、专班推动。州级部门、县(市)、乡(镇)对标抓好落实,形成“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州级统筹、县(市)推动、乡(镇)负责、村组主责、群众主体”的工作体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每月定期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等活动,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1.34万个党支部16万名党员示范带动,带领全州干部群众开展污水治理、环境整治。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进治理。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州级每两月举办一次“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县乡村组四级书记“登台打擂”,每季度组织有关部门和县(市)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开展一次现场观摩,各县(市)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形成全州“三个一”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各地区经验典型不断涌现。目前,马关县、西畴县入选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奖代补”整县推进试点,相关治理经验获全省推广。

因地制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有效

文山州97%以上国土为山区或半山区实际,为突出满足群众使用需求,文山州坚持“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原则,依据村庄环境敏感程度、规模大小、地形地貌、降雨量等条件,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让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利用起来。

走进马关县坡脚镇田蓬村,村庄整洁、道路干净、庭院清爽,村民甘榜辉正忙碌着清洗衣物,洗衣机排出的污水顺着地面流入排污管道、流向村尾处的化粪池,经沉淀发酵后被附近村民用作农田灌溉。“污水都统一收集处理了,现在村子不光看着美丽还没有怪味了。”甘榜辉对当前的生活环境十分满意。

田蓬村地势高低起伏,农户居住较为分散。该村依山就势将53户划分为4个片区,建造4座“大三格”化粪池,采取“多点收集、分区治理”资源化利用方式。同时结合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村庄长远发展规划,在保障“大三格”化粪池处理能力基础上适当扩建存水容积,推动“污水治理+产业发展”一体推进,既解决了治污难问题,又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与田蓬村不同,广南县坝美镇汤拿村地处国家AAAA级坝美世外桃源景区入口,252户人家集中成片,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落。立足景区入口和村庄实际,汤拿村实施了污水管网、污水化粪池、格栅、沉淀池等设施建设,全村生活污水通过户收集、管运输,先后经污水化粪池、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处理后达标排放。

近年来,文山州突出满足群众使用需求,坚持“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原则,依据村庄环境敏感程度、规模大小、地形地貌、降雨量等条件,坚持一村一规、分类施策,合理确定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搞“一刀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让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利用起来。邻近城镇建成区坝区村庄推行纳管处理模式,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与城镇管网统筹建设、有效衔接,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处理,有效降低成本;生态环境敏感区半山区村庄推行集中设备处理模式,采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强化预处理+生态处理等治理工艺,提高治理效率;集中连片村庄推行“农户小三格+集体大三格+氧化塘/湿地”生态处理模式,促进资源化利用;小、散山区村庄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就近就地消纳,变污水为“施肥水”“灌溉水”“景观水”;推行“以废治废”模式,实行牲畜粪污“干湿分离”,有效利用闲置沼气池、小水窖、小水塘等,先后将78638座废弃沼气池改造成化粪池和灰水沉淀池,将358个臭水塘、废弃小水窖改造成村内小景观,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整合资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见实效

近期,西畴县鸡街乡麻栗山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当地村民正在积极铺设排污管道,村民们各司其职,锄地和泥、清运物资,现场忙中有序。

麻栗山村小组副组长梁大贵介绍,村里进行两污治理,采用“政策补一点、政府出一点、集体筹一点,村民投工投劳”的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一心,群策群力,争取早日完工,每家每户都能得到实惠。

麻栗山村是文山州整合资源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文山州整合“涉农资金”“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奖补资金”等,优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各领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同时,推行“政府出料+群众出工”“乡镇统筹、村党组织负责、村级自建委员会组织实施”“户内自建、户外共建”的建设模式,通过四个四分之一节约资金(政府统购材料节约一点、群众投工投劳节约一点、施工成本利润节约一点、以废治废节约一点)。乡镇规划中心负责指导村组制定建设方案、测算所需材料、统一采购供料、督促规范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各村委会成立自建委员会,负责制定“一村一方案”,组织培训石匠、木匠、泥水匠等能工巧匠,组建施工队、工匠队、邻里互助队等,带领群众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自己动手干,让村民主动变成乡村建设的“设计师”“工程师”“建设者”,有效破解了污水治理资金短缺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不借钱能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污水治理新路子。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网格长包户”“三级”包保机制,压实“乡、村、组、户”四方责任,明确户内设施由农户负责管理维护、户外公共设施由村集体负责管理维护、日常污水管理维护费用由村集体承担,不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管护。全州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共211座,正常运行率达100%。

治理一体推进,打造乡村和美家园

走进广南县坝美镇者卡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环境优美的村内景观,一幅幅美丽宜居的画卷映入眼帘。在这里,再也看不到过去“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的那种脏、乱、臭厕所,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已成为村民家中的标配。

“以前在我们农村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旱厕,卫生条件特别差,近年来大家都盖了新房,但是厕所还是原来的旧厕所,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污水横流。多亏了政府给我们改造新厕所、安装了蹲坑,化粪池,接通了水电,还对厕所进行了粉刷,和城里厕所差不多,既好看又卫生,还解决了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彻底改善了生活环境,提升生活水平。”者卡村村民陆玉昌说起改厕故事,满面笑容,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文山州坚持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垃圾治理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变绿变美。目前,完成全州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改建239座,户厕改建4081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22年的43.98%提升至66.75%,全面完成省级下达任务。全域推行“5分钱”“1角钱”工程,实现村庄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全覆盖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一体化管理,全州镇区垃圾设施和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提升58、60个百分点至98.94%、91.2%。坚持环境整治与促农增收相结合,各地发展了一批盆景村、兰花村、药材村、多肉村等庭院经济示范村寨,促进农户年均增收上万元。8县(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由点到线扩面,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丘北普者黑和广南坝美、八宝等绿美乡村串联而成的文山州“世外桃源·寻觅稻香”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建管并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长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是基础,群众遵守是关键,运行长效是根本。如何杜绝群众随意排污、治理设施“晒太阳”?文山州坚持建管并重,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长效。

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等基层治理模式,把污水垃圾治理和后期管护等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居)民小组定期开展“红黑榜”评比等活动,通过互比互看、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引导群众“收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新方式。弘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传承无私奉献、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会、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扎实做好转变思想观念的工作,让群众认识到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实现从“等着看”变为“主动干”,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快不起来”到“慢不下来”的蜕变。

(记者:刘梅)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明兰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