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实干西畴丨“西畴精神”是刻在西畴人骨子里的基因

发布时间:2024-05-05 15:53:41  

开栏语

多年来,西畴县全县上下对标看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成功实践,不断推出各项重点工作的西畴经验、西畴模式、西畴样板,用实绩持续擦亮“西畴精神”品牌。为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西畴精神”,近日,在西畴县举行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领导干部紧盯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污水治理、群众增收、关爱“一老一小”等重点工作,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新一轮学习弘扬践行“西畴精神”的热潮,推动西畴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即日起,文山发布系列平台和西畴融媒推出“实干西畴”专栏,宣传报道基层一线涌现出的先锋代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持续奏响“实干西畴”最强音。今天推出“我的实干故事”系列报道。

实干西畴丨“西畴精神”是刻在西畴人骨子里的基因

我叫刘丕荣,是西畴县兴街镇拉孩村党总支书记,同时也有幸代表西畴,到外地宣讲过“西畴精神”。近年来,“西畴精神”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和省内州外多个地方进行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西畴精神”,学习“西畴精神”。在我们拉孩村,“西畴精神”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人人都可以说是“西畴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随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1996年,组织和群众信任,我到三光办事处任职。三光的乡亲们太穷了,我经常开车免费帮他们运送物资,出钱修路,带领群众轰轰烈烈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用3年的时间在多依坪炸石造地2000亩,坡改梯地1000亩,并且种植了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群众收入大幅提高。任职4年,我把前几年攒下的6万多块钱全花光了,小轿车也开烂了。2000年,因2个孩子上大学缺钱,实在没有办法,我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只有放弃不干。为了家庭,我外出创业,转眼10年过去,我通过“苦干实干、手创幸福”,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昆明买了房子,一家人都在昆明生活。但拉孩村10年来的变化却没有其他地方快,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是“涛声依旧”。镇上的领导多次做我的工作,希望我回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群众的信赖、领导的认可,让我对村委会工作充满了信心,尽管当时每月工资仅有300元,尽管因为没时间料理生意,每年经济收入将减少几万元,为了带动群众致富,我无怨无悔。2010年,我二进村委会,第一件事就是石漠化治理。向石旮旯要地!人要比石头还更硬!可以说,这些平整的土地都是我们干部群众用汗水干出来的、用血水泡出来的。有的群众一开始不理解,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开了几十次会议,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前后7年时间,完成了石漠化治理,人均土地面积从0.8亩增加了1.67亩。在分地的时候,大家都激动了,有的老人说:“我们这一辈子没有种过这样平整的地。”那一刻,我们受过的苦、流过的泪、吃过的亏,全变成了开心的笑声。

面对拉孩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公路现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政府每公里补助2.8万元的水泥,缺口资金靠群众集资投劳。为了尽快实现拉孩村的道路硬化,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我们逐村逐寨走访,做群众工作,动员群众“等不出小康,干才能致富”,靠自己的双手集资投劳修路,在群众集资不够,政府补助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协调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仅2013年一年的时间里,蜂子洞、大凹塘、牛场坪三个村小组就募集捐款16万元。2014年,实现了18个村小组道路硬化全覆盖。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创新实施了“5分钱工程”,村民每人每天出5分钱,聘请村民当保洁员。政府引导与村民自治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成为县内外参观学习的典范。这个办法登上了《人民日报》,在全省推广,现在都升级为1角钱工程了!我们率先开办幸福超市,鼓励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集体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获得积分兑换“礼品”,全村累计兑现了6万元物资,800余户1300余人次受益。

成绩只属于过去,但是西畴精神不能停留在过去,我们要让“西畴精神”常在常新,让“西畴精神”永不过时。我一直都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又成立了就业协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实现务工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我们还探索出“党组织+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党建引领新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成立西畴县荣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龙头企业进驻拉孩村设置万寿菊集中收购点,入股红板厂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千元提高到现在的2万多元,增加了10多倍;村集体经济从0突破到10万元。现在,我们正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政府补助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低成本模式迅速掀起“两污”治理建设热潮,我们成立自建委员会,组建建筑施工组、技术指导服务组、水电服务组等五支队伍,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通过污水治理这个“小切口”,快速开启拉孩美颜新模式,走出一条新时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我觉得,这就是“西畴精神”。

罗汉冲村小组,78岁的蒋仕宇,虽已年过七旬,两鬓斑白,身体已经有些佝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建设中。虽然年纪已高,但他的动作却麻利而稳健,丝毫没有因为年龄而影响他的工作效率。他的付出和努力为村子的建设增添了一份力量,也让年轻一辈看到了老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觉得,这也是“西畴精神”。

除了蒋仕宇,村里77岁的李兴珍,79岁的冯再菊,84岁的老人蒋以开,85岁的蒋连芳……坝尾村的退休老教师刘继武、田冲村的钟先友等,他们发挥余热,前仆后继地加入农村污水治理的“战斗中”。我觉得,这些还是“西畴精神”。

一桩桩、一件件实干行动,都在充分诠释着苦干、实干,都是“西畴精神”的真实写照,“西畴精神”是深深刻在西畴人骨子里的基因,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西畴精神”都将在西畴,在我们身边,永不过时、永放光芒!

(来源:西畴县委宣传部)

(编辑:李娟 排版:向传帅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