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化中国行丨文化名家访谈:让坡芽歌书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5-09 09:28:58
让坡芽歌书焕发新活力
——“美好生活在云南 我在文山认识您”文化名家访谈走笔
访谈现场。
刚刚过去的4月,“诗经里的中国”诵读演唱活动走进文山,我州出品了一档节目——《当<坡芽歌书>遇到<诗经>》。节目一经刊播,即深受各地观众及网友喜爱,迅速冲上热搜并被多家央媒转载,浏览量破6亿。“五一”小长假期间,富宁县举办的2024年“中国·坡芽情歌节”暨“陇端节”,同样给四方宾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借着这两件文化盛事的“余温”,由州委宣传部主办的“美好生活在云南 我在文山认识您”文化名家访谈在文山市举行,嘉宾们围绕《坡芽歌书》及壮族文化传承弘扬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专家赞誉:《坡芽歌书》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美丽心灵
此次访谈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凤显,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研究员梁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山本土作家张邦兴,《坡芽歌书》发现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主编刘冰山做客访谈节目,嘉宾们从《坡芽歌书》与《诗经》的艺术形式徐徐展开话题。
“《坡芽歌书》是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记录在土布上的爱情民歌集,用歌声表达了壮乡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坡芽歌书》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赋、比、兴’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凤显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先秦文化及《诗经》文化,指导了《坡芽歌书》的挖掘、整理、翻译、出版等工作。他说:“《坡芽歌书》经当地百姓随口而唱、随心走韵、浑然天成,情感自然真实,表现手法精致巧妙,其中,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壮族作为稻作民族所具有的诗性思维。”
黄凤显认为,《当<坡芽歌书>遇到<诗经>》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该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足以证明这一设计的巧妙,让《坡芽歌书》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应多做一些这样的对比、考量和尝试,这对人们认识民歌以及民歌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参与访谈的梁越研究员是文山本土电影《石漠花开》的制片人,也是最早一批《坡芽歌书》宣传人,2014年他在发表于《民族文学》的一篇文章中曾赞誉“坡芽是停留在诗经时代的村庄”。对此,梁越表示,《诗经》是我国先秦文学的一个高峰,其文学表现力是最典雅、最浪漫的;《坡芽歌书》是坡芽村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和爱情生活中不断总结积累而成,既是对生活的歌咏,也是对生活的遐想,其文学表现既典雅又极具浪漫色彩。“《坡芽歌书》将人最美好的情感以最典雅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美丽心灵,这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加强保护与传承,不让文化瑰宝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柔绵婉转的坡芽情歌,唱出了文山儿女相约白首的动人故事;清洌缓淌的普厅河水,见证了文山上千年的沧桑岁月。而刚刚落幕的“中国·坡芽情歌节”暨“陇端节”,让黄凤显教授、梁越研究员再次领略了富宁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壮乡文化。
黄凤显说:“此次富宁县举办的‘陇端节’非常有特色,节日期间富宁县城人山人海,多种形式的文化汇演精彩纷呈,人们通过节日活动进行信息交流、感情交流、文化交流,通过节日活动增进感情、互相提携、共同进步,充分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繁荣景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对在新时代举办这样的传统民族节日持积极的鼓励态度。”同时,黄凤显也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办节形式上多作探索,赋予地方传统民族节日新的内涵,让民族文化乘着时代的“东风”进一步创新发展。
梁越认为,歌谣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在对外交流的层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着与我国相近的稻作文化“那”文化,借助东盟博览会、南亚博览会等国际交流交往的平台,歌谣文化以其强大的民间亲和力,往往成为我们与其他国家民间联系的情感纽带。他希望《坡芽歌书》等壮族文化紧抓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大好机遇,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焕发新生机。
同时,嘉宾们也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坡芽歌书》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也带来了冲击,民族民间文化有流失的风险。文山州是壮族文化保护传承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内容古老而深厚,如何保护好《坡芽歌书》以及同样珍贵的其他民族民间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希望文山进一步做好《坡芽歌书》等非遗文化的发现、挖掘和整理等工作,不让先辈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在传承中有创造,在求变中守本真
当美轮美奂的壮腔民调唱响千年情韵时,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魅力。立于当代、面向未来,要让民族文化与艺术从历史走向日常、从古老走向青春,需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更要在求变中守本真。
作为《坡芽歌书》的发现人,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刘冰山见证了《坡芽歌书》挖掘、整理、翻译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坡芽歌书》走上央视舞台、走上音乐文化交流国际舞台的全过程,更见证了《坡芽歌书》参加各类比赛捧回的一个个奖杯。谈及《坡芽歌书》未来的传承发展,刘冰山有感而发:“《坡芽歌书》从发现到现在已有18年,它是富宁县宝贵的文化财富,富宁县乃至文山州从未停止过对《坡芽歌书》的保护传承和探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利用、开发好《坡芽歌书》这一宝藏,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创作出更多、更优、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打响这张文化名片,推动文山州文旅融合迎来新的发展。”
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多年的张邦兴,也就如何讲好《坡芽歌书》故事、讲好文山故事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文山州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坡芽歌书》是文山一张非常珍贵的文化名片。希望文山的年轻人尤其是文学爱好者,更多地关注和学习我们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将本土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的底蕴和承载,记录文山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文学作品,推动文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悠远的青峰山黛,恬静的小桥流水,乡间农牧耕作,灯下坡芽字符缓缓绘制……这一切的光与影、人与景,伴随时光万千、岁月流转,汇聚成文山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将文山文化的绚丽瑰宝汇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尽管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节目最后,嘉宾们还就我州如何办好民族文化节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
(记者:杨发慧 张军丽 文/图)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