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警惕!有一种“热”叫“登革热”
发布时间:2024-05-12 17:21:38
随着气温升高,蚊子多起来。每年的5月起,我国进入登革热传播流行季,8至10月是发病的高峰期。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美洲地区2024年1—3月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超过300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疫情最为严重;我国周边马来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登革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的登革热疫情主要是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多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各级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等相关部门已密切关注今年登革热的全球疫情形势,并要求各地加强防范。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伊蚊→人”。

白纹伊蚊

1. 发烧(可达39℃):是感染登革热之后最常出现的症状,并感觉十分疲惫,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及腹泻等症状。
2. “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3. 皮疹:发病第3-6天时,有的患者会在面部、四肢出现皮疹,发痒,不掉皮, 3-4天后消退。
4.出血表现: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特别提醒: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明显疲乏、厌食、恶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等症状之一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大大减少重症及死亡的发生。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此外,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一)清除家及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孳生地
1. 保持住家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 。
2.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周围各类无用积水。
3. 定期清理家中的媒介伊蚊孳生地。如饮用贮水缸、水培植物、花盆托、腌菜坛、饮水机的积水等。
4. 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3-5天彻底换水一次 。
5. 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3-5天彻底换水一次 。
6. 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
7. 轮胎整齐存于室内或避雨场所,在室外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户外废弃轮胎打孔,难以清除的积水轮胎,可以撒上双硫磷灭幼蚊。
8. 一个瓶盖或者蛋壳大小容器的积水中,也可以孳生媒介伊蚊,所以在清除孳生地时,一定要仔细,不要放过角落的垃圾。
(二)安装纱门纱窗
关好纱门、纱窗,或使用蚊帐可有效阻挡蚊子,无论是灭蚊灯还是蚊香,都不如物理防蚊更安全可靠,把杀虫剂喷洒在纱窗上效果更佳。
(三)使用花露水或驱蚊产品
建议将花露水喷洒到衣服上,能使昆虫失去对人体气味的感知,也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的驱蚊产品,切记含“驱蚊醇”“避蚊胺”等驱蚊剂孕妇及2个月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四)外出穿浅色衣物
1.外出尽量远离草丛、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地,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2.外出住宿时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入住;没有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1. 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 酒店、民宿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以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
3. 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4.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特别提醒:
2. 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旅行史,为了不将疾病传播给家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登革热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疲乏、疼痛表现,很容易混淆。但流感一般会在接触患者后发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且多伴有咽痛、流涕、咳嗽、喷嚏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登革热患者,发病前有蚊子叮咬史,好发于天气炎热时,无呼吸道症状,且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皮疹,有时会出现皮肤发红、皮下出血点表现。
居家需防蚊,远离登革热!!!
文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5月12日
(编辑:谢思思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