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锚定“强富美” 绘就新画卷!云南曲靖“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14 10:03:11
广袤大地,播撒着丰收的希望;活力村庄,讲述着发展的故事;淳朴人民,收获着美好的幸福。作为农业大市的云南省曲靖市,“三农”工作步履铿锵,收获丰硕——
2023年,曲靖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14亿元、一产增加值564亿元,同比分别增4.6%、4.5%,均高于云南省0.3个百分点,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综合得分排名云南省第二,高原特色重点产业考核5年蝉联云南省第一。
在云南省率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2.36万亩,居全省第一。
麒麟区、陆良县、罗平县分别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曲靖“三农”工作经验做法在《农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乡村振兴相关经验在《求是》杂志和CCTV-2财经频道刊播。
这是曲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六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书写的振奋人心的成绩。
深挖潜能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曲靖严格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扛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重任,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5月的珠源大地,渠田相连处,辛勤耕耘的身影无处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掘机、运输车来回穿梭,生机勃发。这是曲靖市各地抢抓农时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些美好景象来源于曲靖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根本举措,在云南省率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2.36万亩,居全省第一。
曲靖市深入实施产能提升、种业振兴、油料扩种、协同发展、绿色生产及产业延链“六大工程”,落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加工产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带动粮食、油料生产扩面提质;实现粮食生产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曲靖市去年种粮955万亩、产粮334万吨,同比分别增0.81%、0.68%;“菜篮子”供应充足稳定,探索稻菜轮作、果园旱稻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遏制“非粮化”,打造千亩以上规模基地145片,带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468万亩,蔬菜、水果分别实现产量493.1万吨、53.92万吨;全年出栏生猪1240万头、肉牛67万头,肉类总产128.6万吨,同比分别增2.2%、1.56%、3%。
在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的不变初心下,曲靖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曲靖市深入推进蔬菜品牌化、水果高端化、花卉数字化、药材道地化,打造“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67个,位居云南省第一;累计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2个;持续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生猪、肉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65%、50%;头部奶制品生产企业蒙牛集团落户陆良,沾益百万头生猪屠宰、马龙双友牧业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会泽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陆良县跃升为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最大的县;会泽县待补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的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夏季草莓生产基地;富源魔芋精粉产量占全国10%;罗平小黄姜先后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欧地理标志谈判保护清单,产量占据全国市场70%以上……
放眼广袤农田,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的餐桌。北大荒薯业入驻宣威建成亚洲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杂交玉米核心制种基地和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隆平高科收购宣晟种业有效拓展西南区域玉米种子市场战略布局,累计审定(登记)国家和省级农作物新品种495个、认定省级种业阵型企业8家,获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占云南省3/4。
云南大天种业入选农业农村部西南山地玉米育种重点实验室,麒麟区、陆良县、罗平县分别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实现化肥农药“七连减”、耕地质量“六连升”,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100%、95.31%、93%、86.89%,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均超50%。
全域提升 彰显生态宜居之美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彰显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也寄托着农民群众的真切期待。
草木葱茏下,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在乡村书屋看书、在咖啡馆里发呆……这是马龙区张安屯街道张安屯社区咀子上居民小组的现状。近年来,马龙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顺应“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清凉曲靖·避暑天堂”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打造“旅居之乡”品牌,将安静悠闲的田园乡居和舒适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出乡村农文旅有机融合的文旅项目运营模式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是曲靖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
近年来,曲靖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部署要求,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推进,构建“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专班主抓、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统筹、专项工作组协同推进、乡镇(街道)主体落实、村(组)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格局,全域开展“千村示范创和美、万村整治增星级”工作,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风尚、乡村治理全面跃升。
眼下,曲靖市1486个行政村、13181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曲靖市总结推广改厕所“六种模式”,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4万座、卫生公共厕所904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3%;实施农村“两污”治理方案,健全“户减量、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按照“控三区拓一面”工作思路,分区分类整体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建成省级示范村33个、提升村1595个;累计创评星级村13959个,其中三星村1612个;16个“四美家园”乡村振兴示范点、18个省级绿美乡镇、32个省级绿美村庄、2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00个美丽村庄亮点纷呈,“罗平云上花乡”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开园运营,形成乡村振兴“1443”的曲靖模式。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现如今,广大乡村从一村美变成村村美,不少乡村更是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乡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农家屋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一幅舒适的乡村旅游画卷徐徐展开。
创新联农带农模式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三农”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如何把获得的利益和产生的效果真正落在农民身上?曲靖市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基调,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持续深化促农增收“1+123”试点,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农创+”“大市场+小微商”和“股金+租金+薪金”6种联农带农模式。会泽县“白雾村”分层分类促增收模式在云南省推广。
曲靖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帮扶各县加快发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持续深化,会泽县城安置区被列为全国易地搬迁高质量发展示范点。
2023年,曲靖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565元、同比增15.49%,排云南省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96元,同比增8%。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袤沃野映衬着广大群众的笑脸,也增加着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的曲靖,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正阔步走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康庄大道上。一幅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画卷正在珠源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曲靖日报)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