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文山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4-05-22 10:25:10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24年的主题是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文山州生物多样性丰富,被学术界誉为“古特植物分布中心”,是世界木兰科植物的起源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有“中国木兰之乡”之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
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冯云峰 摄
目前,文山州已知的陆生野生动物有41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11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蜂猴、穿山甲、林麝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短尾猴、中华鬣羚、白鹇等94种。已掌握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790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224种,占全国的20.34%。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望天树、文山红柱兰等2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黄花马兜铃、伯乐树等186种。分布有极小种群植物57种,占全国的47.5%、全省的56.44%。分布有华盖木、水松、亮叶木莲、滇南风吹楠、富宁金花茶等特有植物265种。文山州共有自然保护地27个,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公园19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8.22万公顷,占文山州国土面积的5.86%。
近年来,文山州林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长蕊木兰 何德明 摄
进一步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严格按国家林草局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要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编制了《文山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目前已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批。
抓好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梳理文山州自然保护地情况和政策“一口清”,并制作手册推送有关领导及单位,为做好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打牢基础。
稳妥有序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管护联席会议、巡护等制度机制,强化自然保护区行政执法,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水平。
完成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项目,全面开展综合科考、总体规划修编、专项调查监测等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持续抓好富宁驮娘江及广南八宝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管护站点建设。落实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相关规定,鼓励支持在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
浴仙湖风景名胜区阿舍片区 黑巴草场
以林长制为抓手,将自然保护地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和林草部门林草湿资源保护责任。依托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总结研究分析研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健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关等部门,扎实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鸟类保护、打击非法采集交易野生兰科植物、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交易和运输管理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
组织开展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人工繁育、经营利用活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加强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监管。争取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并加大宣传、理赔力度,提高群众的参与度。2023年,兑付野生动物肇事保险金206.54万元。
林麝 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提供
把调查监测、摸清底数、动态管护作为保护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等监测基础设施,组织开展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评估,对异萼柿、倭蜂猴等重要生物物种及类群进行监测与保护。
2023年通过样线调查完成蜂猴、倭蜂猴、穿山甲、斑林狸、豹猫、白鹇、白腹锦鸡、滇南疣螈、星空湍蛙、脆蛇蜥等24种野生动物监测。监测记录到鸟类61种147只、两栖爬行动物41种341只。红外相机记录到地栖性兽类4目9科20种,鸟类5目19科5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哺乳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
开展华盖木、漾濞槭和德保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引种试验,共引种华盖木10余株、漾濞槭100余株和德保苏铁30余株。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保护区山顶苔藓矮林1公顷植被样地基线调查,为后期开展复查,评价植被生态系统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11块植被群落样地和13块主要保护物种样地调查,采集标本700余号。
扎实开展林草湿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在全州设置256个林草有害生物监测点,开展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普查,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建立外来有害生物数据库,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
2023年开展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成踏查面积447780.42公顷,完成样地4034个,采集标本456个。
倭蜂猴
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突出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恢复,着力完善迁地保护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依托自然保护地开展“就地”保护。全面落实文山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依托现有的自然保护地,通过区域划定、严格管理、监测调查等保护和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原生地,构筑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保护网络。
实行差异化“近地”保护。在自然保护区设置样地监测生境、加强巡护、严格种子采集,在集体林建立保护小区,对不同保护区域的植物原生地实行差异化近地保护。目前,共建立蒜头果种质资源保护、水松和喙核桃原生境保护、西畴青冈和德保苏铁人工扩繁及野外回归试验5个保护小区。
建设专类园开展“迁地”保护。在西畴香坪山建设木兰科迁地保育园350亩,定植热带、亚热带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成为东南亚面积最大、种群数第二的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育种质基因库。
实施滇东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项目并与树木园同步规划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3412.2亩,全面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和迁地保护。
完成蒜头果、喙核桃、水松、西畴青冈、德保苏铁等12个急需保护物种保护项目建设,培育苗木6万余株,完成云南金花茶回归、迁地保护60株,分别完成蒜头果、水松、伯乐树、德堡苏铁迁地保护3150株、30株、60株、15株,全州90%以上的濒危植物得到保护。
华盖木
云南拟单性木兰 麻栗坡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提供
依托文山林草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管理等林草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度。
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下基层、进校园、入社区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来源:文山州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董飞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