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边陲奏响和谐曲——文山州持续推进“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建设(三)
发布时间:2024-06-02 16:34:30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指出,西部地区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文山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以“国之大者”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文山实践,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推动边境村寨持续奋斗,向美而行,向好发展。沿边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大好发展局面,沿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国家认同感越来越强。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指示,深入文山州边寨、边境、边关采访,即日起,将持续推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系列报道。
边陲奏响和谐曲
——文山州持续推进“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建设(三)
2月19日,麻栗坡县下金厂乡被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授予“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称号。下金厂乡荣膺这一殊荣,是文山州不断创新举措,保持边疆稳定、边关和谐、边境安宁的结果。
文山州边境线长438公里,稳边固边、强边兴边,责无旁贷。近年来,文山州各族干部群众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治国先治边”的战略思想,切实强化守边有责、守边尽责的政治担当,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机制为切入点,创新边境社会治理,全州边境村寨面貌焕然一新,边境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繁荣的良好态势。
麻栗坡县把“五位一体”作为稳边之策、疏解关爱作为稳边之情、安居乐业作为稳边之基,探索创新“小乡大治”边境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平安边境建设品牌。
“自从他们开始巡逻以来,寨子里治安好了,在这里生活非常踏实。”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中寨村82岁老人吴高仙高兴地说。
下金厂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红色、生态”为一体的边陲乡镇。近年来,下金厂乡依托边境联防所、抵边警务室、部队执勤点,建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合指挥中心,统筹推进平安边境模范创建、网格化管理和普法强基补短板等工作,做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形成军警民一体的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新格局,为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不断健全完善“乡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农户”五级联防联控网络体系,定期组织力量开展联防巡逻,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群防群治工作新格局。
为破解边境社会治理难题,下金厂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准细化“全科网格”267个,选取党代表、乡贤等能人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全覆盖配置1户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党员在全科网格中的“信息员、情报员、宣传员、监督员、联络员”作用,常态化开展党建引领“四必到”和“五必访”解民忧行动,实行“网格走访+线索摸排+包案化解”工作模式,形成了格中有警、事在格中、稳在格内的管控格局。
走进下金厂乡,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红旗飘飘,特别是中寨村委会“初心小屋”所在地,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是深刻:蔬菜杂物整齐堆放,鸡鸭成群猪肥牛壮,大人小孩穿戴整齐,创业致富人心欢畅,精神面貌好极了。
开创“初心小屋”,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收集到“初心小屋”,又将“初心小屋”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对群众参与守土固边、化解矛盾纠纷、遵法守规等情况开展评比,评比结果作为兑换实物的依据,用“小物品”激励引导边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基层事务、形成撬动基层治理的“大杠杆”。
“群众做好事有分,苦得钱了也有分,都可以拿分去‘初心小屋’兑东西,我这次就兑了一件衣服。”中寨村委会小寨村小组村民杜向燕说,“‘初心小屋’发挥了大作用,群众自发每天开展一次杂物整理、每周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现在村子的环境可整洁了。”
“通过评比奖励,发挥了‘初心小屋’促民族团结互助好、促辖区社会治安好、促村寨环境卫生好、促乡村振兴发展好、促边疆和谐稳固好的‘五好作用’。”下金厂乡党委书记杨雪说,2020年以来,群众共用积分兑换衣物1800件、生活用品2600件、学习用品600件,总价值16.3万元,受益群众4000余人。
边境的稳定指数有多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有多高。针对辖区土地纠纷、感情纠纷较多的实际,融合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党支部五方力量,组建“流动调解室”,实现矛盾就地化解,实现了91个自然村3年“零发案”。
同时,社区民警利用群众茶余饭后时间,深入村村寨寨开展“火塘夜校”,为农村群众送去法治温暖。组建3支普法文艺队,根据群众法治需求开展普法活动,将法律规范融入文艺节目中,定点巡演法治顺口溜、法治快板等节目,贯通普法和受众环节,打造“网络全覆盖、资源共分享、宣传零距离”的全新普法宣传模式,在全乡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盛夏时节,下金厂乡大坝村,干净的庭院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斛和兰草,兰草青翠、石斛花正艳,给人惬意、舒适之感。一盆盆兰花、石斛盆栽为村庄添加了一抹亮色,成了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边境兴则边疆稳,下金厂乡将打造平安边境融入兴边富民有关工作中,带动群众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鼓励农户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走出一条特色庭院经济发展路子。
大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德友是个兰草爱好者,种植兰草已有四五年,近年来,借着绿美乡村建设的契机,蒋德友发展庭院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家庭院旁的空地也搭建起了大棚,成了兰草种植基地。
“我目前有400多个平方米的大棚,全部用于种植兰草,目前兰草种植数量已达千余盆。”蒋德友介绍,搭建的大棚中,其中一个大棚是免费给村里群众作为兰草展示区,整个大坝村有536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植兰草或者石斛。
“别看我们庭院不大,每年靠卖兰草和石斛能增收3—5万元不等。”如今,蒋德友种植的兰草不仅美了庭院,还带来了不错的收入。蒋德友表示,之后将持续发展,扩大种植规模。
边境兴,游子归。原先常年外出打工的群众,部分已经回到家乡,曾经冷清的村庄逐渐恢复了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邻里笑谈的和谐景象,在边境线上生产生活的群众,为边境稳筑牢了根基。
下一步,大坝村将以红色历史为背景、借助一花、一草,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院子发展兰草和石斛种植,通过“庭院+”的经济模式,将庭院经济发展壮大,让“美丽庭院”既“赏心悦目”又“增收实用”,在村庄“颜值”不断提升的同时,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为村民家庭增收注入新动力,也为改善乡村面貌增添新色彩。
如今的下金厂乡,处处能够感受到和谐的音符,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浓郁氛围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已成为全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记者:杨倩 苏宁 张军丽 黄忠艳 徐珺)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